前言吴根友(以下简称“吴”):大家晚上好!方旭东教授是杨国荣老师的学生,也是陈来老师的学生。今年11月份,方老师请我去华东师大做一个小型讲座。讲座之前我们有一次非常愉快的交谈,...
内容提要儒家的治国模式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贤能政治。所谓的“贤”是和“德”紧密联系的,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格,而“能”则是指一种治国的才干。在贤、能关系上,儒家未做严格的区分,甚...
[摘要]倭仁的民本思想秉承儒家传统,饱含浓厚的济世情怀。倭仁的民本思想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他对儒家“民为邦本”、“爱民安民”、实行“仁政”的思想予以继承;另一方面,...
摘要:古人云:天下之事,莫过义利二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当中,也有过数次“义利之辩”直到现在社会对义利的探讨仍然不绝于耳。可见“义与利”的关系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让政治能够惠及天下所有人,这一直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每次出现呼唤要倚重“贤能”来治理国家之时,并不是政治发展最为...
古今革命之间的“文王称王”问题——以曹元弼为中心古今革命之间的“文王称王”问题——以曹元弼为中心■宫志翀宫志翀:北京大学哲学系[内容提要]在中国学术传统中,“革命”是儒家表达...
国情国策研究·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化专题·[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文明成果,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意蕴。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
摘要: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进程,是传统中国理想社会蓝图建构的哲学基础,形成了以大同社会为信仰、以小康社会为远景目标的超越现实的社会模...
[摘要]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否能成功建构,而且也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当代中国政治哲学...
摘要:晚清学者黎庶昌将十一部子史辞章典籍次于十三经之后,名为“亚经”,列入学官,以达到其所提倡的“通儒”的理念。黎氏此说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扩大科考内容来改革科举制度,选拔有用之才...
摘要:自先秦以降,“身家国天下”乃是中国人理解世界和指导个体生命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最基本意象之一。“身家国天下”意象是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一个隐喻性概念或概念性隐喻。本文探讨“...
摘要:王安石与商鞅变法有不同的结果,这可从他们的观念基础和变法理念中找到原因。商鞅通过历史哲学中的“势”的观念建立自己改革的逻辑基础;而王安石则将自己的变法依托于儒家的道德哲学...
[摘要]庄子之所以对儒家政道大加抨击,其根本原因在于庄子洞察到,儒家政道所谓“爱民”、“成人”主张,落实在现实中势必导致对人的性命之情的戕害,其政治理念和理论构想注定难以真正实...
目次一、具象的启迪二、孝的抽象化和普遍性三、孝治的实践及其意义四、结论摘要本文以虚实真幻两组不同的具象事例为楔子,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挖掘中国古人以孝治天下的制度文化基础——“...
摘要: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以儒墨道法为大宗。其中,儒墨道皆有复古主义思想倾向。儒墨两家同尊封建,不同之处在于孔孟复古以阐扬经典文物的精神为主旨,墨家复古则流于空泛。道家复古的实质...
内容提要传统中国的本土宗教以天道信仰为核心,天子通过对全民“涵泳其德”与“鼓舞其化”而把天道信仰打造成一种具有强渗透性的“国家宗教”。汉武帝把意识形态归于一统,但至章帝钦定《白...
摘要:南宋中期两位著名理学家张栻和朱熹关于理学基本观念——太极、理道、原性、中庸、知行的反复论辩,这在理学史上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们之间存在深厚的情谊,由于穷理致知的论辩而将理...
摘要:国内学界对于现代西方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治领袖的机制有很多讨论,但对儒家仁政的政治领袖产生机制则几乎没有涉及。这两种机制可以分别被称为选举制和推举制,它们基于两条不同的正义...
〔摘要〕法家对儒家的批判是在“国家政治”兴起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法家认为,国家政治是一种“陌生人”的政治,需要打破血缘、脱离伦理、去除人情,才能实现政治的统一、稳定、公平。儒...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先秦)《论语·泰伯篇》【释义】曾参说:“士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