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哲学曾被规定为一种回家的冲动。但"家"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意义:首先,作为亲亲人伦关系的家;其次,作为人类栖居之场所的家;最后,作为人类的终极归宿和安...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有两个对应的概念:一个是"慈",一个是"忠"。按照儒家的理想:家庭里,父慈子孝是...
论文摘要有关君子人格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儒家极力提倡的君子人格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虽然是符合儒家思想本义的,但零乱而不成系统,很难对君子...
论文摘要张祥龙关于儒法时间意识与秦灭汉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阐释已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张祥龙认为,秦汉儒法之争的根本在于时间意识:法家的时间侧重于"现在时",...
论文摘要关于《中庸》中的戒、惧、慎独,郑康成、朱子、王阳明三人的解释互有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释,以事(身)、意念、心(本体)为线索,可概括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较明显,把个人和社会分开看待,理想信念缺失,需要以儒家的"修齐治平"观的家国情怀进行德育教育。"修齐治平&quo...
汉初哲学发展的动力及其思想斗争新论丁四新摘要:反思秦亡和时变之鉴,论证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国家实行何种统治形式和建立何种秩序,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围绕此一问题的学派斗争,它们是汉...
董仲舒给儒家的定位:宗教还是神学谢遐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摘要:确定董仲舒历史地位的前提之一是确定儒家是否宗教,而这有待辨明宗教概念。依方法论,...
博士之声儒家之“仁”与审美生存的展开⊙李素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儒家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生存之思,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的道德流行世界,并启发了后...
摘要: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及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道家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法治领域而言,从其中寻找积极的法治观念,借中国传统文化之力,能够极大助...
摘要:现代公共精神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道德基础。新加坡和韩国形成了培养公民公共精神的独特教育模式和思路:坚持儒家思想,秉承东方价值;适应国情发展,凝练多层次的培养目标;等...
摘要雍正时期的差遣使职——观风整俗使,依靠职掌的灵活性对当时常规的地方政治运行机制提供有效的补充和完善。观风整俗使教化乡民、监察地方各级官员为主的核心职责,辅之皇帝交予的临时性...
【摘要】科举制度使封建官僚体制成为权力相对开放的系统,为古代社会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入仕之途。科举制度一方面助长了功利主义读书观,让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名分观深入人心;另一...
摘要:三国的灭亡和西晋的统一是由众多原因造成的,其中,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的不同对魏蜀吴三国以及西晋的兴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运用《三国志》、《晋书》等历史文献记载对魏晋...
摘要: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就群众路线所具有的管理学内涵以及在管理思想史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群众路线是一套包括管理目的、管理原则、管理具体手段在内的成体系的管理理论,在管...
孔子研究院孔祥安研究员、谷文国助理研究员编著的《为政以德十二讲》由青岛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发行。这本集结了儒家德政思想方方面面的著作,可以说是当今探讨儒家为政思想的得力...
在传统中国政治思想中,儒家对于国家治理主体的素养有着极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求为政者在个人的道德素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人格修养,也要求他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方面具有很强的业务素质。如季康子...
摘要:适逢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之世,儒家经典受到前所未有之重视,且《论语》读者甚众,影响尤为巨大深远。然《论语》词句,虽总体通俗易懂,却存在一些疑难词句,理解不易。且古今注家争议颇...
摘要:“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主义的实现过程。“诚”又贯彻为两条理路,即“致中和”的政治文明、“君子时中”的政治参与。《中庸》是...
政治学〔摘要〕赵秉忠的状元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份现存的明代状元卷真迹,具有相当大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状元卷以“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为应试题目,考察的是考生的治国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