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庄子"相濡以沫"的表达充满了对儒家"仁义"的批判。在"泉涸"的失序社会环境中,个体只有以"仁义&q...
高校科技君子是一个动词黎在珣(安徽省宿松中学,安徽宿松246500)【摘要】君子是一个动词,主要有这样三层含义:一、君子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二、君...
[摘要]庄子之所以对儒家政道大加抨击,其根本原因在于庄子洞察到,儒家政道所谓“爱民”、“成人”主张,落实在现实中势必导致对人的性命之情的戕害,其政治理念和理论构想注定难以真正实...
摘要:王霸之辨中的“霸”通常被理解为崇尚武力、完全不讲道德信义、赤裸裸的强力政治,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儒家在讨论“王霸”问题时,其心中的“霸”并不是战国时代的强力政治,而是以齐...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
摘要:契嵩思想的主流是援儒入佛,而非佛学儒化。他认为,作为出世间教,佛教也有教辅之效。另外,他对中庸和孝道的个性化诠释,以及他在《非韩》中对韩愈排佛言论的反驳,都表明他试图通过...
【摘要】“仁义”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思想,“正义”来自西方。本论文主要由“仁义”的视角审视正义,进而反省中国台湾的“转型正义”。儒家先哲的仁义主要是对在位官员言说的,以仁民爱物...
摘要:马克思认为,人首先作为类存在物而存在。因而对人性的考察需在“类”的范畴中进行。人的“类本质”应当在现实的、具体的生命活动中去理解。在现有的、有生命的“类”的意义上而言,作...
摘要:“五常”议题较多,但述及体系的较少。“五常”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从“自在”走向“自觉”的过程,先秦孕育,两汉形成,宋明完备。“三纲”体现的是人伦关系,属于目的性范畴,具有阶级...
【摘要】《庄子》一书中的“兼爱”与“仁义”究竟是何意义?它是墨家和儒家的伦理学概念吗?本文的考察表明,《庄子·天道》中以“兼爱”释“仁义”之论,不适合以我们今日建...
【摘要】本文就《论语》和《孟子》的范围内对“敬”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就“敬”的用法分析而言,“敬”的对象分为“事”、“五伦”和“鬼神”;“敬”的内容为仁义之道,“敬”的特色在...
【摘要】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
摘要: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是以孟子的心性思想为起点的,牟宗三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分析了仁义内在的道德自律内涵,对接康德哲学,并由此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儒家形而上学体...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
[摘要]汉代赵岐和宋代朱熹注《孟子》“仁义”说的逻辑有异。赵氏说仁义首言以治道,行仁政而法先王;次言以德行,有全德和殊德的分辨。朱子则先在天道层立其本体,以理、生物之心言仁,再...
【哲学】[摘要]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革之际,庄学研究开始逐渐走出宋明理学的樊篱。某种意义上,王夫之的庄学研究(《庄子通》和《庄子解》)重新回到《庄子》文本,建构了其自身“以庄解...
摘要:王船山思想中的“气”包含着儒家义理中所蕴含的“治疗意义”。该治疗意义有助于我们追寻立于生存需求之上的“意义价值之需求”,自觉自我之生命意义并实践之,透过船山之义理,建构一...
摘要:陈琛作为明代福建地区朱熹后学的代表人物,其在继承和发扬朱子后学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琛易学思想主要包括太极、阴阳、五行等,理学思想主要包括理气、心性、虚静等观点...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误以为郭象哲学欲证明名教即自然。事实却是,郭象常从“所以迹”与“迹”这对概念出发,批评仁义与名教,并极力反对“矫”与“效”的教化传统。郭象贯彻“两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