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功利思想从人性到“礼”论的内在逻辑赵滕(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北京100871)[摘要]学界对李觏的研究缺乏伦理学的逻辑整理。李觏重视功利的伦理思想,一方面是折中的人性论...
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论困境及其政教关系吕之奇(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的人性论与教化思想探析李朦(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儒学改造与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统合融通了先秦时期的人性同一说,并开创性地提出了...
韩非“人情论”探析黄思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近年来,学界对于韩非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对其人性思想解读,尤其是以“人情论”为内在构成的价值理念的理解,依然有待商榷。韩非所言...
摘要:荀子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又有所发展,而在人性问题探讨上,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更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的人性论是中华民...
[摘要]在顾炎武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公私观念具有基础地位。他是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充分肯定了私利的正当性,并通过历史的考察,认为“合私成公”的伦理原则是一种王道政治。同时,他还将“...
[摘要]《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重要典籍,其“人性”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乐记》将“静”作为人性的本来状态,既实现了对儒家“性相近”思想的具体化,也优...
[摘要]本文对轴心时代以来传统或古典的人性假设、人性论的现代性转折、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达尔文主义人性论进行了扼要考察。指出,人性理论的研究有产生背景和发展承继之变、有论证方...
[摘要]中国传统公私观的某些元素具有普适性,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另一部分只是针对时代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当时代发生变化后,就应该根据新的时代精神去转化它。在中国近代...
[摘要]福山的政治发展观基于双重人性论。一方面,他以生物自然科学为基础,在反对文化相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新生物学的人性论,认为人类天生是趋向城邦的动物、具有包容适存与合作的可能、...
摘要: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
摘要:李觏与唐甄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以“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民富国之社会功利。两人的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质。通过比较研...
摘要:战国中期孟子倡导性善论,对告子等人进行批评;战国后期荀子倡导性恶论,又对孟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汉代流行性三品说,对孟荀提出批评;宋朝兴起人性二元论,又对汉代人性论展开批...
摘要:孔子的人性论内涵集中体现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见仁见智。本文立足《论语》文本,以此章为核心,采取语义学分析以及以经解经的研究方法对孔子人性论...
[摘要]晚明时代,“气质之性”一元论蔚为潮流。而黄道周则提出“性本”论,与之相抗。黄道周人性论思想建基于对宋明儒“气质之性”论的批评之上。在黄道周看来,“性”与“气质”乃是截然...
摘要:孟子的人性论问题,论者已多,然而多未能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孟子人性论的变化,故其中似有很多问题辨析不清。由于《孟子》一书的特点,历时性分析似乎很难进行。根据对孟子与告子辩论时...
摘要:程颢的人性论是学界研究的难点,有多种观点并存。要正确理解程颢的人性论,需要结合他所面临的辟佛与弘扬儒学的文化背景。为了批判佛性论,他吸取告子“生之谓性”说以肯定人的自然之...
[摘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
摘要:《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对孟子“人性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但此章历来难解,而前两句尤为难解。难解的根源,在于段落独立、词义不明。“故”、“利”二字,众说纷纭,前贤注解已多...
哲学研究[摘要]荀子作为先秦后期重要思想家,不仅以其思想体系体大思精而独步稷下,而且其性恶论也在中国人性史上独树一帜,同时他亦是对其时代思想界进行自觉反思和学术批评的先驱。在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