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重证据法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四重证据法的演变历程,指出了四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并辅以实践个案以检验该方法论的立体释古效力。该书理论视角独到,彰显了文学人类...
摘要:人类学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而产生的,其对殖民地的研究往往成为殖民者制定统治政策的依据。日本在台湾建立殖民统治体系同样与日本人类学的发展有着密切...
2013年年初至2018年年初,从“第一届京城人类学雅集”到“第五届京城人类学雅集”,时间如梭。“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从最初作为罗红光教授的个人倡议,至今似乎已成为中国人类学界...
[摘要]数码人类学指数字技术在特定人群中兴起后的结果,也可以指数字技术在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还可以指代对具体数字技术的研究。数字技术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延展了今天...
摘要:起源于人类学的“田野”,立足于戏剧实质性知识获取的角度,可将戏剧的“田野”界定为戏剧发生、存在或产生影响的所到之处。基于此,戏剧探索中的“田野”知识谱系包括,从时间史上经...
摘要:21世纪以来的全球生态危机引起不同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大家从各自学科理论思路和概念框架出发,作出了诸多探索和尝试。2000年生态科学家提出了“人类纪”,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家...
[提要]文章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背景下人类学所显现的若干趋势视为经济与政府的双重构型。首先讨论了所谓“晦暗的人类学”转向,这种人类学重...
[摘要]以英国牛津大学ElisabethHsu教授三十余年来从事中医相关的人类学研究经历为线索,探讨了人类学方法对中医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其作为西方中医人类学家的部分研究成果、观...
摘要:区别于后现代反思与转向后“情感人类学”和“实验民族志”的兴起,乔健人类学研究中的情感面向,并非是学术思辨和范式更迭的结果,而是一位华人人类学家包容生命感悟与自我观照的“身...
摘要: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既受国外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也源自中国都市化进程的驱使。中国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余年。期间,都市人类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总...
【摘要】随着身体与感官研究的兴起,身体感研究成为近年来人类学研究本体论转向中的重要向度。它从感官的视角出发,强调感知是富有技术意义的主体性的“身—心”行动,并认为意涵不只是以智...
【摘要】人类学诗学是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后现代转向,强调文化诠释的文学性、创造性和多声部叙事。让·鲁什的人类学纪录片《安拿依的葬礼》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影片的...
摘要:人类学同其他近代学科一样是从西方引进的,自20世纪2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一个世纪以来,尽管人类学学科在中国走过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但其学科建设一...
摘要:人类学需要一种相互性的理解,既要理解他者也要理解自身。费孝通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上,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转换角度看他者的存在,经过一生的写作...
摘要:《北方的纳努克》作为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纪录片,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类未曾涉足的世界,它的拍摄以及它的传播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拓宽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人们对这个...
摘要:作为人类学研究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都市人类学基于多元文化研究的传统,在城市形态与发展模式、城市移民与族群研究、都市文化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大量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孔迈隆教授(MyronLeonCohen)是国际汉学人类学领域的一位泰斗级学人。孔迈隆早在中学时代就对人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1958年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人...
摘要:田野工作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中不得不涉及的环节。对于已经研究过的田野点进行跟踪调查,国内学者一般称其为“田野回访”,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田野再研究”。通过回顾中国民族...
[摘要]乡村是孕育中国人类学成长的土壤,乡村社会发展变迁历来都为人类学独特且重要的研究领域。时下,乡村振兴的浪潮给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之人类学应对乡村的价值与功...
[摘要]作为目前健在并仍然活跃于学术界的最为资深的美国人类学中国研究专家,孔迈隆的学术生涯亲历见证了人类学中国研究这一领域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历程。孔迈隆将其个人学术经历放置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