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邓大军之所以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住脚并重建鄂豫皖解放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铁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在重建鄂豫皖解放区的过程中,以刘伯承、邓小平为代表的晋冀鲁豫野战...
摘要:“除四害”是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构成,其目的是为消除疾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同时利于恢复国民经济、增加粮食产量。为贯彻实施“除四害”运动,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声势浩大...
提要:由于国民党经济封锁、日寇频繁轰炸、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应对经济困难、化解财政危机,陕甘宁边区政府经过慎重考虑、统筹安...
摘要:被誉为历史之最的长征是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代名词,甘肃天水作为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经过的节点城市,其在天水攻关夺隘、除暴安良、扩红建政、军民融合的历史功绩,...
·政治与哲学·摘要:东江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群众基础较好、影响较深的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东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根据当...
哲学与文史摘要: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工作包括维护国共合作、团结中间阶层及其他社会力量、争取伪军伪组织的工作诸方面。在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政治领导的同时,边区党和政府还坚决贯...
提要:乡村基层政权建设是整个政权体系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政权体系运行的效率。赣东北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根据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一套...
摘要:抗战时期,延安周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陕北的秧歌文艺建立联系,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体系当中,拓展了思政教...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吃饭问题表面上是生活琐事,实质上是一件与治国安邦密切相关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就曾提出:“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
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方法,也是党领导各项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延安时期,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
1947年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序幕。英雄的刘邓大军不仅在巍巍大别山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更留下一个感人至深的刘邓首长“挥泪斩马谡”的...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长征时期,党和红军积极开展民族统战工作,同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不但有利于...
蔡畅(1900—1990),湖南省湘乡县人。早年入湘乡县女学堂读书,1915年春蔡畅抗婚离开老家,求学于长沙周南女子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前后,蔡畅和向警予等人成立了“湖南女子留法...
提要:闽赣省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红军长征后,闽赣省全域游击战争未能坚持,省级机关完全解体,这一结局与其在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
提要:浙西南革命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上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那种为了实现革命目标而不畏强敌、奋斗到底的品格凝成了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动力上源于浙...
1931年底,周恩来从上海辗转到达中央苏区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到1934年10月长征,他在瑞金断断续续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尽管期...
摘要: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一边与敌人打仗,一边组织发动群众,大力重建各类群众组织,对根据地群众组织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党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工农红军...
摘要:1945-1951年,东平县在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进程中将群众动员作为关键一环。党员干部、工作组、积极分子等带领群众广泛开展反奸诉苦、“阶级”与“翻身”教育与雇佃贫系列运动...
摘要: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重视群众、最深刻批判英雄史观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是最着力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
摘要:剿匪反霸运动是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解放区新生政权,进一步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土匪、恶霸分子,打倒封建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政治运动。豫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