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康德的美学与实践哲学中,“崇高”概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本文将指出,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崇高”概念却因其自身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而导致诸多理解上的困难,...
摘要:康德早期哲学著作中的道德情感思想受到道德情感主义的影响。在康德批判思想形成后,对道德情感的认识发生变化,并提出敬重是唯一的道德情感。康德对自爱、自负等情感做了考察,明确敬...
提要:斯宾诺莎情感哲学是西方现当代情感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其思想启发自德勒兹(GillesLouisReneDeleuze)、瓜塔里(FelixGuattari)、安东尼奥...
摘要:根据对康德实践哲学的一个传统解释,康德对道德的本质作出一个过于严格的承诺:道德法则对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是普遍的、不偏不倚的,对道德法则的遵循是出于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性因素的纯...
[摘要]海德格尔和李泽厚都看重情感,都关注情感的作用、类型与来源。首先,关于“情感作用”,一方面,他们都重视情感的生存意义,都反对单纯理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关注层面、运思视角、...
摘要:对于因果必然性中的原因概念,与唯理论者所主张的形式因不同,休谟在《人性论》中贯彻动力因原则,将经验论的立场彻底化。基于这个原则,休谟构建自己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情感主义伦理...
【摘要】王阳明认为教育应以道德教化为先务。德性是在情感、行为、理智维度表现出来的整全品质,道德教化则是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理性维度开展的系统工程。道德情感以艺术熏陶来兴发...
论孔子情礼思想的逻辑关系论孔子情礼思想的逻辑关系张华林(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404020)摘要:孔子重情,强调“直情”,但反对“直情径行”。主张以礼约情,情礼结合。提倡“...
[提要]孔子将“孝弟”当作仁本。过去人们过分地重视“孝弟”的行为性和规范性,而忽视了“孝弟”的情感性,从而使得儒学的发展走向教条化,逐渐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本来面目。实际上,仁作为...
[摘要]儒家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个体与全体、整体的矛盾关系,它以伦理生活、道德实践为基础,追求情感融通的实质普遍性,而不同于侧重理性认知的形式普遍性。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展开其情...
摘要:情感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主题。一方面,老庄倡导“无情说”,老子讲“圣人不仁”,反对以私情去干涉百姓的生活,而应任自然;庄子提出了“人故无情”,主张人应当超越外物的限制,不以...
摘要:把荀子的“乐”认为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审美性表达的观点并不合荀子本意。荀子的“乐”仅限于表现与人的社会性情感相关的欢乐,这是因为,荀子之“乐”是圣王之“乐”;孔子的“怨...
儒家经典《大学》的“释知本”章描述了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种“无讼”的状态,是以一种据于道德、合乎礼义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致和谐,而不是通过第三者(权威的代表)以刑法...
初读《窦娥冤》的时候,我感佩于窦娥的刚强与勇敢,一个弱女子,敢于直面荒谬而悲剧的人生,面对死亡而无所畏惧。再读的时候不禁心生疑惑,难道窦娥真的不怕死吗?她为什么不抓住一些生的机...
摘要: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
[摘要]孟子“养气说”的核心即“诚之于心”,倡导人的道德志义发自肺腑,真诚无伪,也即充分血气化。以此为基础,孟子的“养气说”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乐记》的...
摘要:儒家的“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与理想政治的合一,与人的情感有密切关联。孔子及其后世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将始自自然血缘的“亲亲之爱”推至“爱众”以致“泛爱万物”的道...
摘要:在《性自命出》中,“性”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与“天”“命”“气”“情”“心”“物”“学”“教”等外缘性概念共同构成一个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的立体架构。其中,“天”以“命”为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说话人自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适应,神经网络,说话,深度,语音识别,情感,递归。说话人自适应论文文献综述写法贾艳洁,陈曦,于...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性善论”影响是巨大的,它决定了后世儒家人性论的基本取向。孟子“性善论”的形成,是对当时已有心性资源的综合提升。在孟子以前,一些学者从情感的角度讨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