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柄谷行人的《哲学的起源》以交换样式为视角来理解前近代社会构成体的历史,从而认定伊奥尼亚的建城原则来自城邦诸个体间的契约和同意。在柄氏看来,伊奥尼亚社会之所以如此超前和逾...
摘要:柏拉图《理想国》中关于正义问题的探究与思考是其核心内容,正义观涵盖了城邦与个人两个维度,并强调正义就在于二者辩证统一下的和谐有序。柏拉图正义观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诸...
[摘要]施特劳斯的柏拉图政治哲学阐释启发了关于海德格尔政治时刻的反思路径:海德格尔体现出《理想国》哲人王式的激进政治实践,即以哲学为原则对现实政治进行重新奠基,从而导致一种哲学...
摘要:好生活的问题一直是古今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伊壁鸠鲁的思想同样是围绕如何实现一种好生活而展开的。伊壁鸠鲁将好生活定义为“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的状态。他认为,因缺乏...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一)中提出“人是城市(政治)动物”,这揭示了城市本身的自然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城市以成全人的自然潜能、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为目的。该目的包含竞争发...
摘要:沃拉斯托斯认为,在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苏格拉底既不是主流学界所认为的“功利论者”,也不是厄文所说的“工具论者”,而是非工具主义形式的“幸福论者”,即认为德性是幸福的构...
[摘要]《范畴篇》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存在”(“being”或“是”)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全新的范畴体系,划分出了十个范畴,其中实体是最...
[摘要]孔丘是中国哲学史上公认的哲学大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哲学大师,西方伦理学的始祖。孔丘和苏格拉底虽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哲学却有...
摘要: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受柏拉图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但是二者的思想在国家起源、国家阶级、国家治理等方面有很大不同,特别体现在柏拉图...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价值"是个普遍性运用的哲学概念,但不包括"自身善",与后人的用法有重大区别.需要是事物价值的衡量标准."价...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作为一部经典的学术著作,不仅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影响着后世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形式上严谨规范,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概括来说,《形而上学》...
摘要: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以形式与质料范畴阐述了灵魂与躯体之于完整生命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灵魂之高级能力的心灵是与躯体相分离的、不朽的。由此,亚里士多德...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单纯物同人、牛、马一样具有“种—个体”的概念关系,真正作为实体存在的单纯物是诸如“这一滴水”或“这一个土”的单纯物个体。然而,单纯物的个体究竟与诸如“这...
[摘要]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对立原则”进行的灵魂划分把灵魂的三种欲求分别归属于灵魂的三个不同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想国》的这一灵魂划分在肯定灵魂非理性部分和非理性欲求存在...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第七章中曾经先后两次给关系范畴下定义,它们分别是6a36-37和8a28-35。第一个定义的不充分产生了一个思想难题,即实体范畴中的一些有可能属于关...
【文化哲学】摘要“非存在”是柏拉图《智者篇》的一个重要概念,柏拉图在文本中运用理念结合法对“非存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文以《智者篇》为文本依据,拟从“非存在”与相异关系出发,...
摘要: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实践(Praxis)和制作(Poiesis)。第一种活动本身就是目的,而第二种活动是达到目的的方式。为了理解这两种活动,我们必须区分...
摘要:历史学的产生需要理性与科学的知识基础,诸多古代文明并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主要是因为这些文明存在两种对史学产生的阻碍因素:宗教迷信与政治强权。以赫卡泰戊斯、希罗多德...
[摘要]潜能-现实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潜能”和“现实”是构成潜能-现实理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剖析潜能-现实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故而“潜能”和“现实”的界...
摘要:美德的建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发现了这一点,其在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美德应与知识相联系,由此得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对这一理念进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