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
[摘要]对于康德哲学中自由与道德法则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核心主要围绕着康德的论述方式是不是存在循环论证这一问题来展开的。表面来看,康德既承认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
[摘要]对宗教幸福的猛烈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幸福论的重要使命,同时费尔巴哈也深刻批判了古典德性幸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现代德性幸福的进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幸福论在表面上很容易造...
【摘要】自我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学界对纯粹自我、人格自我、原自我(Ur-Ich)、前自我(Vor-Ich)的关系却莫衷一是。本文首先阐明原自我与前自...
在《精神现象学》中,怀疑主义展现出“方法-形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它展现为“自身实现着的怀疑主义”,并且被规定为精神现象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展现为意识经验的形态之一,在“自...
西方哲学研究【摘要】关于福柯是哲学家还是史学家这个问题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只有在哲学之非哲学化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才能全面恰当地把握其作为和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观。福柯既揭穿自笛卡...
摘要:康德将时间界定为主体先天认识能力中的纯粹直观形式,这是他对近代客观性时间观的超越。但他也保留了时间的被动性和时空之间的可通约性。在这种时间视域中,普遍历史只能通过纯粹理性...
【摘要】如何看待认知的合理性并为其建构可靠的基础与根据,是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一直探寻的主要问题。笛卡尔和洛克通过知识之可靠性根据的建构,在现代早期重启了认知合理性问题的讨论。洛...
摘要:在《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康德在分为三小段的一长段话中论述了“一般德性”。在第二小段前面,他使用三个代词sie,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有学者把前两个sie译为“德性”...
摘要:纵观四百多年法国哲学的发展,它存在着四条重要发展路径,即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宗教哲学、社会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现象学运动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路径。这四...
摘要:未来哲学将是何种哲学?哲学如何取得其未来性?文章从尼采晚期的“未来哲学”概念出发,对未来哲学作一种基于历史反思的展望,认为未来哲学具有世界性、个体性、技术性、艺术性四大特...
摘要:通过暴力革命理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和整体性历史辩证法的研究,霍布斯鲍姆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霍布斯鲍姆站在民族...
【摘要】学界对康德哲学对自我的完全义务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康德最终放弃对自我的法权义务,德性论中对自我的完全义务也不是严格的德性义务。这种争议涉及对康德义务体系划...
【摘要】自恋不仅是一个精神分析学的专门术语,它还关乎一直潜藏于哲学史中的主体设定及其合法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集中体现于卢梭的关于自我、语言和他者的多样化的文本之中。这既标志着...
摘要:德勒兹指出,以《快感的享用》为分水岭,福柯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一方面,研究的主题从“知识”与“权力”转向了“自我”;另一方面,研究的时段发生了变化,从对近代以来人...
摘要:康德在论证他所说的“哥白尼式变革”的过程中,提出了最为关键的一个论证步骤,即先验演绎。在先验演绎论证的逻辑起点处,康德明确地将(本源的)统觉与(先验的)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摘要]通过非表征性感觉和表征性知觉的区分,反对把康德的感觉视为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并从综合视角出发,通过表明知性综合是知觉表征的必要条件,来证明知觉形式和内容的概念性条件,最...
摘要:“惊颤体验”是理解本雅明现代性理念的重要术语,但在传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分歧。通过探究本雅明对该术语的思考与提出过程,查阅德文词典,剖析该理论的深层内涵,对该...
四点五十五分,康德的仆人兰佩准时叫醒他。五点,他穿着拖鞋、晨衣,戴着睡帽,又在睡帽上加一顶三角帽,坐在书房准备吃早饭。他的早餐包括一杯淡茶和一烟斗烟。接下来的两小时他准备早晨的...
【文史论苑】摘要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