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萨特认为,胡塞尔早期的图像意识理论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由此他在著名的《想象物》一书中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对其早期的图像意识理论进行了思考和推进。萨特关于非现实对象的...
【哲学研究】摘要: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的“第五沉思”,其内容几乎是前四个沉思内容的总和,可见“第五沉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胡塞尔的“第五沉思”主要探讨交互主体性即“他人...
【摘要】伯恩施坦以康德哲学作为坐标,一方面批判“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科学”;另一方面论证了“批判的社会主义”的正当性,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批判...
摘要:维特根斯坦很早便接触到詹姆士的著作,并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深受其思想方法与理论观点的启发和影响。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关于心理学语词的意义的探讨直接影响到后期维特根斯...
摘要:“体验”概念在詹姆斯和维特根斯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詹姆斯遵循经验主义心理学研究的路径,肯定“体验”概念的主观特性,认为语词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维特根斯坦的心...
摘要:笛卡尔的哲学中是否具有一种道德哲学的思想,以及这种道德哲学与其第一哲学是何种关系,这类问题因一直存在争议而被视为笛卡尔哲学的一个“谜团”。诚然,笛卡尔在一些文本中曾表达过...
【哲学研究】关键词:康德;自在之物;人类未来摘要: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曾明确指出,他的自在之物学说对于“所有未来时代”都是一笔不小的馈赠。这表明他把自己的这一学说与人类的未...
摘要: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
摘要:就天人关系而言,孟子主张以“诚”为纽带实现“天人合一”;就人与万物关系而论,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肯定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孟子主张“寡欲”“养气”...
[摘要]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对“哲学的知识论”的批判路径,厘清了“哲学世界观”与“科学图景”之间的差异;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刻度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揭示了...
摘要: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变革带来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造就了孟子好辩的大背景。孟子善辩,言“辩”艺术高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直接论证,逻辑严密;譬喻类推,生动活...
摘要: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性就体现于劳动之中,所以劳动是人实现自由意志的过程。明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传统的社会等级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分化与整合,士商关系...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由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先进文化三者的精髓杂糅而成的。儒家文化的共同体思想展开为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先秦儒学中的大同世界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
摘要:共同体的价值与自由的价值能否相容,是认清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前提条件。在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判与继承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对共同体与自由之间关系的梳理和阐释。一方面...
摘要: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从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世界视野出发,表达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在追求人类共生关系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一致的同时,表达了一种对现实...
【哲学研究】摘要:为澄清哲学上意义概念的多重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发展出语言游戏概念。语言游戏一方面为“五”“红”这类基本词汇提供意义支撑,另一方面为澄清“‘五’这个词的意义是什...
摘要:在研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础上,青年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关系的剖析,卢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
摘要:当韦伯将现代性的问题诊断为技术问题的时候,技术成为现当代哲学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梳理技术问题的一条线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
[摘要]在“他人作为权威性来源”的观点上,列维纳斯和布兰顿这两位没有实际生活交集的哲学家有了思想上的交集。布兰顿的调和模式中存在着难以缓解的张力,因为他的理论需要一个“最小限度...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摘要:在社会科学建构中,往往会产生两种偏向:一种是忽略了社会科学之因其所在之社会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而具有的对象及方法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