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云南、西藏、广西)由于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民族风情、习俗习惯等因素,形成了活泼鲜明、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基于西南边疆地区民族文化活动的主要特...
摘要:在三峡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中,积极整合线下“学校课堂—田野课堂”与线上“精品数字课程”,探索民族学田野调查双平台课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坚持“大课程、大融合、大...
摘要:改土归流既有土司的一面,也有土民的一面。从土民的视角来看,改土归流虽是国家力量对土司地区的变革,但这一变革并非单向,土民在改土归流过程中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无论是土司...
摘要:正如杜赞奇的溢美之词,《逃避统治的艺术》“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斯·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本文将对这部重要的著作做出述评并指出其中可资借鉴之处。首先,本文讨论“...
摘要: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一书出版后,引起学界较多的讨论,本文是对斯科特的一种补足性反思。不同族群、文化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遭遇,并不必然表现为抵抗、逃避或同化,毋宁说...
摘要:斯科特将藏彝走廊北端,即“部分四川”划入赞米亚地区,将这里的山地居民与东南亚山地居民视为以“逃避统治”作为生存方式的人群,与藏彝走廊北端的历史事实并不符合。藏彝走廊北端的...
【摘要】民族村寨文化振兴是一个集多维度、多要素、多功能的系统性工程,是民族村寨文化历史延续、文化互动发展与文化功能提升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既包括时间维度的选择性扬弃,做到弘扬...
栏目主持人:王晓毅主持人话语:如同斯科特所有的著作一样,《逃避统治的艺术》也是一部极具有启发性,同时又容易引起争议的著作。借助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斯科特建构了一个通过逃避以实现自...
摘要:托茂人处在蒙与回的历史之间,曾被视为汉回、缠回之外的蒙藏回,其族源是蒙古还是回回,渊源于河西还是河套,“托茂”一词是汉语还是藏语,先有“托茂”还是“托茂公旗”?本文综合文...
摘要:民族地区贫困具有致贫原因复杂、精神贫困和技能贫困等特点,是高校教育扶贫的逻辑起点。由于对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使得高校教育扶贫陷入了“粗放式”扶贫的实践困境,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借助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探索一条契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模式,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则是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浙西南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源自浙江“...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化平县志》的历史人类学的话语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方志不仅是传统历史学的“文类”,更是一种权力生产的文本话语,这种话语是国家、地方与民间话语之三种权力层级...
摘要: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是民间信仰的特点,二者的相互作用与民间信仰的变迁存在关联。通过对一个闽南渔村妈祖宫的田野调查,认为信仰空间中神圣与世俗性的互促共进与融合构成信仰空间扩展...
摘要:通过对目前锦屏、天柱文书所搜藏的少量“清白”文书进行观察发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处纠、“避争”与纠错类。三种类型的“清白”文书在近世社会经济生活不同领域中的表达实践,主...
摘要:陶云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类学家和西南边疆实地研究的先行者,在担任西南联大时期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主任期间,他更是引领实现了南开大学边疆研究学科的拓荒。本文...
摘要:“海外华人”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本土学术研究视阈的重要转向。“东干”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术界近年来聚焦的重点之一。本...
摘要:历史学中农牧交错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领域概念的转用,但农牧交错带却精当的反映出历史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出两类不同性质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在地域空...
主持人语:“海外华人”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本土学术研究视阈的重要转向。作为海外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干”人同样是学术界聚焦的重点之一,本...
摘要:中亚东干人是在域外定居民族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群体。自清朝同治年间迁移至中亚以来,虽然经过了与当地民族一百多年的杂居和相处,但东干人仍然在语言、习俗与生产方式等方面...
摘要:本文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个案,探讨中亚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实践,发现“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基础,总结“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