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时期儒学的原始问题,就是“性与天道”问题。“性与天道”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关于人的本性的洞察,将作为伦理道德行为和活动动机的自觉意识、自愿情感和自主意志人文化成人的需...
摘要:道统,就是按照某种认定的“道”为原则而甄选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并依某种顺序编排成一个谱系。道统说并非古已有之,唐宋以后则颇为兴盛。但究竟何为道统之“道”,则各家...
[摘要]《孟子》首章的主题是义利之辨,旨在“格君心之非”,这是孟子对于国君进行的道德劝谕。《孟子》6·2的主题是做大丈夫,旨在“志于道”,这是孟子对于士人进行的道...
摘要:要理解性善论,须切就天而言,“善”意味着人性自身具有足够的潜能从物质欲望中超拔出来,展现自我作主、自我立法的力量而祈向超越的本体——“天”,这一过程自身即有绝对价值,故曰...
摘要:清末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学科置换的推动,孟子学经历了从西学化经学到经学解体并分散到文史哲的历程。在进入学科坐标后,孟子学的存在形态和研究范式也随着学科演进而发生转...
[摘要]孟子“养气说”的核心即“诚之于心”,倡导人的道德志义发自肺腑,真诚无伪,也即充分血气化。以此为基础,孟子的“养气说”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乐记》的...
[摘要]顾炎武乃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其学问渊博,涉及诸多领域。顾炎武之孟学,释孟精当,申孟精审,考孟精密,推孟独到;据孟纠谬,有理有据;崇尚学术,求...
摘要:儒家的“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与理想政治的合一,与人的情感有密切关联。孔子及其后世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将始自自然血缘的“亲亲之爱”推至“爱众”以致“泛爱万物”的道...
[摘要]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出价值理想;战国时期,“原人”的蜕变而有形上学的建立;汉唐宇宙论把价值追求往天地宇宙挂搭...
摘要:先秦儒家认为,道义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道义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源泉,也是评价社会政治生活的最终依据。道义优先贯穿于先秦儒家的义利、王霸之辨,先秦儒家根据道...
摘要: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康德的“崇高”理论分别在中西方哲学理论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者皆追求主体独立的精神人格。“浩然之气”是指人的道德观念所引申出来的精神气象同时偏重于对...
摘要:对于生活共同体或人类共同体,荀子与先儒或先贤在价值、礼俗、制度三个层面都有相当的共识,与很多先儒一样推崇仁义道德等人类普遍价值,重视礼俗或礼乐的涵养与规范功能,强调制度或...
摘要:在儒学思想中,“命”具有形上超越的道德本体与形下现实限制两重内涵,“性”同样也具有应然的道德主体与实然的自然欲求两重内涵。“性”“命”之间的关系正是以这种复杂内涵为基础。...
摘要:孔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大同”理想,以德以礼、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环保等。孟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民贵”学说,主张“仁...
传统与现代摘要:孟子继承了七十子的性情论传统,但他的“情”已经是道德感情而非一般的自然感情,他的“心”也不是《性自命出》中的无定向的自然心灵而转变为本体性的道德本心。道德本心融...
〔摘要〕心学作为儒学系统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来也出现了重重流弊。牟宗三曾大力彰显性体,以性体保障心体客观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作用有限。在儒家生生伦理...
摘要:道德修养是否必须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先秦儒家对此表达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此解读为早期儒家的“富德两难”问题。对此问题可以提出四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分别主张:(一...
[摘要]古代中国对分配正义思想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基于人的尊严,主张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在儒家的分配理念中,承认平等与...
摘要: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著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
【编者按】近年来,荀子思想受到学界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日益认识到孔子之后,荀学也是形塑儒学主流传统的核心思想资源;但过去因为狭隘的道统意识和判教性叙述的误导,对荀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