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
摘要:关于孟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中唐之前是“孟荀”并称,但唐初已经有尊孟的倾向。韩愈尊孟,代表唐中后期士人尊孟的学术动向与社会需求,他大力推崇孟子思想,认为孟子是传承孔子思想的...
摘要:《孟子》一书中“天”共出现82次,这八十多个“天”的含义主要有五层涵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民意之天、命运之天和义理之天。其中民意之天和义理之天为《孟子》中“天”的主要含...
本刊讯(记者宗蕾)5月6日这天是24节气中的立夏,恰逢孟子诞辰2391年,由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指导,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孟子书院承办的“孟子思想当代价值...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性善论”影响是巨大的,它决定了后世儒家人性论的基本取向。孟子“性善论”的形成,是对当时已有心性资源的综合提升。在孟子以前,一些学者从情感的角度讨论人...
摘要:《孟子集注》中虽未明确提及“道统”二字,但道统仍然是其中的主线。道统指道的传承系统,包括人物、文本两方面,并依靠语言文字实现传承。朱熹主要通过引用二程的方式,在《孟子序说...
□中华德文化研究□摘要:自孔子而及孟荀,先秦儒家论“怨”思想并非“君子不怨”的单一命题所能概括,而是展现出学派思想的复杂性与赓续性。《论语》论“怨”本就自成体系且着眼“无怨”与...
[摘要]汉武帝时影响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革,将儒学推到国家根本指导精神的地位。这一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和春秋以降儒学的“显学”化影响有关,更决定于儒学本身的人民性...
摘要:“德位合一”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体现着他们的政治观念与政治理想。郭店简填补了先秦儒家德位关系思想演进中的缺环,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儒家学者在德位不一致的情况下,“...
❘[摘要]孟子的“故者以利为本”这句话曾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道德是否以自然情欲为本以及道德是否需要习伪上,这是孟学的巨大分歧所在,也是后世理学、心学争论的焦点。由...
摘要:学界关于儒学与权利的关系有相容论与不相容论两种观点,不相容论则由“儒家配不上权利”论逐渐走向“权利配不上儒家”论。不相容论者要么否定权利,要么否定儒学,但二者大都持“权利...
〔摘要〕王霸之辩是儒家公共性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先秦儒学中,王霸之辩主要围绕公共权力如何运行而展开,孟子、荀子等人讨论德力手段的有效性和长远性等问题。在宋明理学中,王霸之辩主要围...
内容提要“明道论性章”是程颢性论思想的重要展现,素称难解。朱子对于“明道论性章”多有讨论与诠释。受程颢以“天命之谓性”解读“生之谓性”的影响,朱子一改旧有对“生之谓性”的批评态...
孟子把自己“好辩”的原因归结为对杨朱、墨翟等人的批判,这使他为战国儒家赢得了“好辩”的名声,但孟子的这种解释无法回答为什么他在儒家内部以及与时人经常辩论。因此,孟子的“好辩”来...
摘要:自孔子开创出早期儒学顺时因类的弘道理念,并在其所主导的周代哲学突破中成功运用起,直至战国的孟、荀仍在“修己安人”的授业理想中贯彻此一精神,但在春秋以降政治体制与学术趋向不...
摘要:儒家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对华夏“礼义之邦”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使人修身养性,谦和有礼。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礼乐文化不断被时代重新构建。当下的社会具有复杂性和多...
摘要:打破理性感性两分法的局限,将与善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三个部分,创立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核心特征。这种新理论对何为善这个古老话题有自己的理解:成善必须首先...
摘要:孔子所肇始的儒学,一个重要之处就在于突出了基于主体能动性的道德生存,以之为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之处。从人自身的能动性道德生存而言,这是操之在我的“守义”。但是,守义的道德生...
[摘要]孟子与圣保罗之道德修养论,在显性层面上存在着三点区别:第一,善性与罪性这一人性论之别,这是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第二,善性的存养冲扩与信望爱下的拯救这一道德修养方法之别;...
摘要:《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对孟子“人性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但此章历来难解,而前两句尤为难解。难解的根源,在于段落独立、词义不明。“故”、“利”二字,众说纷纭,前贤注解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