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月刊》是创造社后期的综合性刊物,1928年8月15日创刊,共出版5期。其内容注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的情况,并刊登一些文艺作品。此外,对于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资本...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指导理论,其哲学体系中存在适合中国发展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中国被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明显为“中国化”后的理论体系,而...
【当代政治】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和价值起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的思...
【摘要】汤一介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最早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在用彤先生“文化调和说”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双向选择论”,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规律的角度说明二...
【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专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笔谈】[编者按]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本刊特别策划了这组笔谈以为纪念。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以“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口号,集中...
〔摘要〕马克思政治哲学几乎全部主题,就是解决休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矛盾,即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个体与共同体、个人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解决这一矛盾时所看重的是普遍利益...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重要的历史节点。此前,晚清以降西学东渐在学理层面主要以严复等译述的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等为主体,批判和瓦解了传统经学意义上的历史循环论和复...
〔摘要〕20世纪初期,在偏隅中国西南的四川,一批先进分子通过各种形式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与旧势力抗争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国情、批判现实的武器,采用多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摘要:哲学诠释学实现了理解活动的本体论转向。根据哲学诠释学对理解目的、理解前提、理解效果的揭示,文化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目的是构建安身立命的意义系统;文化发展是基于不同文...
摘要: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有必要对其历史进程有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就其历史进程而言,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以来大的历史变局中传入中国,在一大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在中...
【哲学研究】摘要: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在晚年对其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历程进行了自省和反思。一方面,“简而未畅”的表达方式致使他的理论在抗战...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融性,两者的结合既有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它们又存在一定的异同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具有五种基本表现,它们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观...
[摘要]在施密特看来,理清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了凸显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前提,施密特必将清理历史上的一般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新唯物...
摘要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期,在众多的思想、理论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主流思想,为多灾多难的中国指明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途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以...
[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虽然在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建构的服务功能、学习教化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塑造民族精神、打造核...
摘要:作为知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本质规定和研究对象出发去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域,到从基本论域和理论问题入手去反思马...
编者按:本刊特约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导张允熠《“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论述评》一文。由于文章较长,本刊考虑到栏目均衡和版面设置,将文章分为上...
摘要:着眼人民需求视角是服务型执政党的本质需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在新时代大众化过程中要立足于人民视角,充分考量人民需求,让人民在解决实际问题、满足自身需...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讲授记录稿》是冯契1956年2月—1957年5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课记录,迄今尚未全文收入《冯契文集》(增订版)。相较于同期影响较大的斯大林、艾思奇等版本的...
【研究生论坛】[摘要]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在新时代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