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变化过程条件的经典论断.“两个必然”思想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决不会”补充了这一过程中...
摘要:资本权力的阐释和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核。资本何以具有权力?这个问题是资本权力解构的出发点。学界的主流范式是,从“劳动逻辑”出发,以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视角诠释资本...
摘要: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是在由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社会发展出现阶段性特征、恩格斯开始重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思想缘起等构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并在这一历...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革命的标志性范畴,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立的奠基性范畴。唯物史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生产实践为纽带,把整个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都理解为实践的产物...
[摘要]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
[摘要]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生态危机的系统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解决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和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就必须进行一场遍及全社会的生态环境革命,建立全...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它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则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70年来,《共产党宣言...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总结并回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法治实践,从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它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和样式,成为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的异化却使人类日益丧失本真的自我,沉陷于...
摘要:《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直面政党的阶级属性问题,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宗旨与任务,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一以贯之推进...
摘要:作为一部“革命性”的著作,《资本论》实现了研究对象从“商品”(物)到“阶级”(人),研究方法从“实在论”到“抽象力”,研究范式从“实证科学”到“历史科学”的转变。但作为“...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共产党宣言》在东亚的知识旅行,马克思主义中用以描述革命对象的“Kapitalist(en)”(资本家)和“Bourgeois(ie)”(资产阶...
摘要: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自然观,而且蕴含着自然与社会互动生成的历史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最终指向人与自然...
[摘要]人作为对象性的自由存在物,在个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人生命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这些分裂具体展现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以及个体生命活动与生命本质关系的异化,...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关于异化讨论中的四个不同面向,即社会、审美、心理以及伦理维度。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就道德问题而言,青年马克思的观点与黑格尔在《...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
【摘要】费尔巴哈感性哲学革命从对理性主义传统的改革与颠覆开始,坚持“感性第一性”原则,希望通过“感性”与“感性直观”回归感性的生活世界。但这一革命很少受到学界严肃而认真的对待,...
【摘要】《共产党宣言》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和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整体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从传播和研究进程来看,《共产党宣言》在台湾地区经历了日据时期的...
【摘要】除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还重点阐述了生产总体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为“靶子”,通过反思后者强调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