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扭转明末学风之弊,刘宗周在《论语学案》中,一方面袭用和辩驳朱学,不仅直接引用朱注,而且承沿“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主敬”等理学思想;不仅批驳朱子的经文解释...
【内容摘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都是孔子所说。前一句话的意思是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就入仕,在天下无道时就隐居。后一句话隐含的意思则是士人在天下无道时...
摘要《汉书·昭帝纪》载始元五年六月诏书中“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一句如何理解,历来争议较多。但西汉人对经典“传”“受”与“通”“明”的用法...
【中国文化】[摘要]孔子是我国儒教的鼻祖,《论语》是孔子毕其一生心血的精辟论述,是我国社会发展初期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治国宝典和丰富的思想宝库。挖掘这部历史宝典,正本清源,给予新的...
“新子学”论坛摘要:作为先秦学派之一的儒家,曾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历了逐渐神化、至尊化的转型。而其学术著作如《论语》等作品,也随之历经“升子为经”的转变。时至今日,同样是由于...
[内容提要]先秦时期“礼”是一套对氏族社会进行外在约束的制度和仪式,中华民族受礼乐文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三代礼乐传统频临崩坏之际,孔子一方面时刻维护传统,继...
[摘要]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群体意识是以宏观层面宇宙论中的“尽心”与“知命”,中观层面政治学说上的“忠君爱国”与“孝悌信义”,微观层面人生观中的“重义轻利”为内涵的“内圣”...
摘要:本文围绕《论语》在探讨朋友交往时对维系个体独立和尊严人格的看重,探讨《论语》中的友道观。从“无友不如己者”出发,梳理子张与子夏对“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这一观点的交锋...
§古典文献与文化研究§摘要:“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篇》“君子不重”章。历代以来,对其义之理解众说纷纭,分歧较大。历代学者如皇侃、苏轼...
【摘要】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怎样立志起信,孔子尤重“志于道”“道前定”。“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有“守死善道”之心,才有“行笃敬”的踏实努力。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追求“...
【阅读传统·书香社会】[摘要]《曾子》十篇作为曾子文章的首要作品,自战国时期开始流传,绵延于整个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阅读史。其内蕴的“五道”思想体系堪与《四...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摘要:在儒家思想中,为学与为人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为学的本质就是为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为学的含义是觉悟,即要觉悟宇宙...
摘要:《论语》君子人格的核心:“仁”“智”“勇”于新时代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仁者爱人——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勇者不惧——培养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
摘要:孔子“不伐善”之论,源于先贤“上善若水”的风范,先祖“三命兹益共”的家风,圣王“三以天下让”的至德。这三方面因素构成了孔子所敬畏的人文传统,既辩护了谦让的合理性,也启沃了...
[摘要]胡寅是湖湘学派相对被边缘化之重要人物,其代表著作《论语详说》亦早已散佚。与胡宏、张栻贬低胡寅不同,朱子甚为推崇胡寅《论语》之学,屡为之打抱不平。其《论语集注》、《四书或...
[摘要]欲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论语》是最可靠的材料。《论语》的体裁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长篇文章,亦包含诸多描述孔子动容周旋的短语。本文分析《乡党》有关饮食的段落,历来对这些...
摘要: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是儒家学说当中最核心的部分。离开了儒家的艺术思想,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学说则说不完整、说不透彻。“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摘要:《论语》一书中关于孔子言及“直”多矣,实则一分为三:其一,孔子将前代所论之“直”作为一种品德的褒赞;其二,孔子认识并提出了正直之“直”在行为上可能产生的攻讦他人等问题;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题研究:域外《论语》学研究《论语》是儒家元典中的核心之作,其对东亚汉文化圈内国家的影响不亚于《圣经》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我国与韩、日、越等均有悠久的《论语》...
【历史文化研究】摘要:历代学者对于《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中的“学”与“习”的注疏、注解存在分歧。结合相关注解及《论语》文本中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论说,可知孔子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