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是不同。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在《论语》中,“遂志”中的“志”指“志于道”,...
摘要:李贽学承泰州学派,受其影响,在《论语》诠释中,他极具创新之能事,一方面,极力将孔子世俗化、平民化,重塑孔子形象;另一方面,运用了“评点”的新诠解方式,将儒家经典解释平民化...
摘要: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
读经典,是解读思想,也是在解读人生。如果思想脱离了鲜活的生命过程,便很容易抽象为干枯的教条。在《论语》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孔子和弟子们之间、具体而真实的生命碰撞与情感对话。孔...
摘要:由于对“仁”与“礼”的不同侧重,儒家修身可分为内外两条路径。“中出”是由心性本体向外推扩,“外入”是从礼仪入手来转化人性。孔子灵活地把握了内外之间的动态平衡。孔子之后,儒...
摘要:从华夏文明的保存和延续、天下的和谐统一等角度看待管仲的所作所为,表明了孔子从更为恢弘深远的层面看待王霸之事。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王道政治,而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又可...
摘要:一生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子对周朝的政治等级制度的先进性倍加赞赏,并且致力于通过周游列国、出仕为官等广泛宣扬其建立在“忠孝”观这一道德理论基础上的国家统一体。在其影响下,...
摘要: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有《知道》篇,其中的“王道之昜昜”,可对应传世本《礼记》“王道易易”。经考证,今本《礼记》的“易易”应该是“昜昜”的形近而讹,当以“昜昜”为古本,“...
【摘要】《论语·乡党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以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孔子的言行是否符合儒家“礼”的标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摘要]厌恶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体验,其反映出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反感态度,以及拒斥或远离该事物的愿望。作为人的一种消极情感,厌恶在孔子的言行当中多有流露,其通常以恶人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要]长期以来,《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及孔门活动的语录与作为孔门教材的五经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较为实证的关注与研究,然二者之间的文献联系却是进一步研究孔子思想及孔门教学的基本...
论孔子的出世情怀及其审美之维李东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在关于孔子思想是入世或出世问题的争辩中,大多数论者将之归于入世一维。在孔子入世思想的...
摘要:《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千百年来儒家对《四书》的问学与探究形成所谓“《四书》学”。黔中王学大师孙应鳌在其所著《四书近语》中,以大量篇幅对“四书”...
孔子不仅是一位直面社会现实、关心社会问题的政治家、教育家,而且也热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他以“好学”和“博学”而著名,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其中包括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
【摘要】本文就《论语》和《孟子》的范围内对“敬”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就“敬”的用法分析而言,“敬”的对象分为“事”、“五伦”和“鬼神”;“敬”的内容为仁义之道,“敬”的特色在...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摘要]“思无邪”一语出自孔子,是孔子教学生以《诗经》修学应持的态度,在孔门弟子那里不存在理解上问题,中国古代学者如朱熹等人在理解上也没有大的分歧。它可以用孔子的另外一句话“克...
摘要:孔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就天人关系而论,孔子语人以“则”,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人与万物的关系而论,孔子示人以“仁”,主张依时、依量地获取动植物,节约自然资...
立己与立人:孔子“仁学”思想新探立己与立人:孔子“仁学”思想新探郑济洲(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孔子的“仁学”思想兼具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
论孔子情礼思想的逻辑关系论孔子情礼思想的逻辑关系张华林(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重庆404020)摘要:孔子重情,强调“直情”,但反对“直情径行”。主张以礼约情,情礼结合。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