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蕴含着许多修身智慧,君子不器——崇尚品德;君子如玉——安贫乐道;君子坦荡——乐观超然。孔子重视人品德的养成先于重视知识的思想,对中国士人和...
摘要: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割据混战、政治无道的人世间,庄子以自己的生存时代为背景,创作了《人间世》。《人间世》篇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纠结的一面,其中涉及百姓和...
以仁为本《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仁”。譬如,“里仁为美”“泛爱众而亲仁”“当仁不让于师”“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可以说...
[摘要]本文通过孔子哲学思想的整体背景解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真实原因,并尝试还原“性与天道”在孔子哲学中的意义。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表明了“性与天道”不能作为...
【语言与文化】摘要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从积极肯定转变为狂热崇拜,并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出版。本文对他在《论语》德译本中对“道”“仁”等重点词语的翻...
【摘要】《论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德法观念。《论语》德法观念的本质意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政以德的德治观点,二是无诉是求的法治观...
摘要:“仁”在《论语》中多次被提及,但是其内涵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当下人们对“仁”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若以“大学之道”的递进关系来解读的话,“仁”的概念就会比较明朗。可以将其大...
内容提要在章太炎思想研究中,文本系统最复杂的,是章太炎先作《訄书》,又作重订本,民国之后又修改为《检论》。章太炎的不断自我修改过程,同时也留下他思想变化的痕迹。在讨论这一变化的...
内容摘要:本文拟对中国传统儒家“和”思想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以期帮助人们了解习总书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外交理念与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关键词:儒家“和”思想...
板块邮箱:xawbyl@sina.com荀子其人,在“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中,是堂而皇之地被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推出的。手头有一本那时出版的《荀子简注》,其《出版说明》中就明明白白...
摘要:庄子一生孤傲,不愿与官府及跻身上流社会的人士交往,但据《庄子》所载,他却曾与相梁的名辩家惠施过从甚密。分析显示,二人的交往有着很强的虚拟特点。关键词:庄子;惠施;交游关系...
摘要近年来,在《论语》研究与传播领域,鲍鹏山教授和刘强教授所形成之“鲍刘现象”颇值得关注和探究。文章从如下四端,首次对这一富有典型性、价值性的现象予以探究:其一,研读经典,专著...
“四书通讲”(五)孔子之学,高明广大,气象万千,而其根本核心却是一“仁”字,故儒学虽浩瀚无涯,彻上彻下,却可一言以蔽之,曰“仁学”。如果把孔子建构的“仁学”,比作一座骏极于天的...
摘要:孔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唯义是从”,是在不违背“义”下,可以追求“利”;同时孔子又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对义利作为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准,从而把义利提...
中国古代的道德实践是对自我修养的理解,这一命题主要是由儒家学者进行讨论的。在“名”和“实”的讨论过程中,孔子、孟子和荀子探索了“名”和“实”的道德实践联系,提出并发展了“仁”“...
【内容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思想葵宝,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心灵轨迹。自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哲学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亚圣孟子继承孔子的文化思想,一...
古典丛谈摘要:“仁”在孔子学说中占核心地位,“仁”与“礼”的关系是双向的。“天”作为终极的价值衡量尺度和行为指导准则,“德”作为孔子评价人的依据。孔子教导弟子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论语》为例,探索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从《论语》中吸取儒学思想...
雍正登基三个月后,就火急火燎地追封孔子先师为王。他说,孔子是天地君亲师,持续运用儒家思想的根基不能松动。既然明确了政治方针,那就要切实贯彻了。每年殿试在寒冷时期举行,雍正怕砚台...
周灭商之后,内外争战不断,而孔子正生于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即“礼崩乐坏”之时。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孟僖子自恨不能通礼,死前嘱咐其子南宫敬叔从孔子习礼。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