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稿·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摘要]孔子出身于儒业,承认神灵的存在是儒生的先决条件。然而在贵人轻神的周代文化氛围中,他敬鬼神而远之,对现实人生更加关注,从而创立了...
摘要:《庄子》中记述孔子言行二万余字,是精深认识孔子全人的富矿。而古今学界多以其门户之见,尤其是对“寓言”一词的误解,一向予以轻忽。兹就庄子学术渊源系老子与孔子的双兼祧,尤其是...
摘要:《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
[摘要]孔学与老学的先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论题,涉及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书写秩序。自民国《古史辨》以来,孔学与老学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木斋在《先秦文学演变史》...
摘要:孔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大同”理想,以德以礼、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环保等。孟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民贵”学说,主张“仁...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1)水基淬火剂淬火异常现象可能是由于淬火冷却介质老化和浓度改变引起的,因此应该及时检测浓度变化并做...
摘要:孔子向往周代文德政治和礼乐文明,其平生之志是欲用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早年到东周洛邑“问礼于老聃”和系列的参访考察奠定了他一生的政治志向和人格品质。孔子一生的...
摘要:“仁—礼—德”的三位一体形成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构架,其逻辑是:以“仁”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寻找最终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以礼代法,赋予礼“经国...
整理者按:本文根据周谷城先生1988年手迹稿本整理而成,该手迹稿文字(整理者自藏件)未见刊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的全十六册《周谷城全集》亦未收录之,本文当为周谷...
摘要:君子是人格培养的理想目标,是政治品格的一种境界,是为人处世的风范。君子历来都是中国仁人志士终身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选择做君子而不是小人可以说是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约...
摘要:“君子”“小人”在《论语》同一章出现时,往往构成对比,“君子”行为一般为正面,而“小人”行为则往往为反面。“君子怀刑”之“刑”当释为“刑罚、法度”;“小人怀惠”之“惠”当...
提要:在《中庸》“子路问强”一章中,孔子对“南方之强”予以称赞。《论语》《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也表明,孔子思想中有明显推崇“南方”的一面。孔子所说的南方是周代以来以洛邑为中心的...
内容提要乱世之中,孔子一方面主张“无道则隐”,一方面又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方面视隐者为道德知己,一方面又不得不与其分道扬镳。因此,孔子与隐士在道德追求上共通,在政治取向上...
摘要:道德修养是否必须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先秦儒家对此表达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此解读为早期儒家的“富德两难”问题。对此问题可以提出四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分别主张:(一...
[摘要]《论语》“就有道而正焉”的“道”,长期以来一直被解释为“道德”之义,若深入研究孔子“道”的蕴含,发现“就有道而正焉”的“道”当指孔子所向往的“文武之道”,即“周道”。孔...
摘要: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
摘要:关于孟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中唐之前是“孟荀”并称,但唐初已经有尊孟的倾向。韩愈尊孟,代表唐中后期士人尊孟的学术动向与社会需求,他大力推崇孟子思想,认为孟子是传承孔子思想的...
摘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史上,玉文化横亘历史长河。周代玉器不仅工艺精湛,种类丰富,应用范围广泛,而且有严格的用玉制度。本文以周代玉器为探讨对象,结合其历史背景和礼乐文化,...
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
摘要:提出了地理环境与文化对人性格、思想有着重大影响的观点,以此为出发点认识探究先秦诸子思想、个性形成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关系。对儒家的孔子与宋、鲁地域文化,孟子与齐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