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提倡的“仁”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关系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期已经呈现出关系变化的趋势:从“仁礼”的统一到“仁”与“...
摘要:孔子仁学是中华传统的根基,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传统的代表,两者的比较能够明晰东西方的根本差别。在个人的发展、德性的要求、正义的需求、好学、训练等问题上,东西方的见解并没...
摘要:荀子之所以没有从祀文庙,乃因为其生命形态根本不能传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有必不可少的超越神圣维度,但荀子因为完全切断了人与天的连接,故根本体会不到这个维度。由此,荀子的生命形...
【哲学研究】摘要:自《论语》讲“无为而治”,历代儒家学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汉唐儒家以“任官得其人”言“无为而治”,又讲“德者无为”。与此不同,朱熹以“恭己”“德盛而民化”言...
摘要:《庄子》一书,出现不少批评礼教的言论,以及违逆丧礼仪式的故事叙述,因此极容易被视为彻底反礼教,并崇尚礼教外的绝对自由之追求。这种平面简化式理解,并不能深入把握《庄子》治疗...
【摘要】学界一直视孔孟的“正名”理论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为两种不相关的哲学体系。本文将孟子的语言观置于从孔子到荀子的整个先秦语言理论发展的脉络之中,探讨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
〔摘要〕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以及朱熹把其中的“知”解读为“知晓”;其二是郑玄以及王充、班固、徐幹、李充、颜师古把...
摘要:历来对于孔子究竟是否具有鬼神信仰都集中于《论语》一书的讨论,然而孔子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教书育人。孔子主要传授弟子们的是“诗”、“书”、“礼”的内容,特别是《诗经》和《尚书...
主持人语: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尤煌杰教授撰写《儒家比德思想的省察》一文,以比德概念讨论先秦儒家思想的义理表达方式,指出论孟著作中多有以物比喻的理论做法,将哲学的道理以现象事物的形...
摘要:自商周之际以至于春秋时期,天命思想一直作为一种主流的社会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然自周室衰落以来,社会...
为学与修身既然为学之道,其目的不在“为人”,而在“为己”,不是向外“求诸人”,而是向内“求诸己”,那么,为学的第一步,便不是所谓治学,而只能是修身。我们说儒学是“人学”,关键在...
摘要:司马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主张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耼(聃)”,后世学者对此多有争讼,然或因文献少征,或因不谙旧制,或因失察史料等疏误,研究者对老子姓...
摘要:孟子对于心、气、言三者内涵和逻辑关系的论述是孟子生命哲学中较难理解但又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对三者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洞见孟子生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身心关系等...
摘要:党员干部应敢于、善于、乐于的担当境界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创的儒家。传统儒家担当精神以“仁”道为核心,内含自觉、理性的担当之“勇”,自律、同情的担当之“智”,自得、合...
●人文新论摘要:君子之学是儒家人格修养思想的核心,既具有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层次的价值,又突破了一般道德教化的局限,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君子之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人格修养...
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对中华...
·文化研究·【内容摘要】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著名哲学家钟泰先生以“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
摘要:《庄子》以寓言见长,其中“内篇”又是最重要的部分。围绕《庄子·山木》中的一则寓言,并联系“内篇”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庄子生存的社会概况以及其本人的描述和人...
[摘要]当下中国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仁礼之学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实现仁礼现代转化是建构当代中华文化中的应...
摘要:“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达到“德”的境界?《论语》中给出了答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达德”一直是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