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人性论的理论困境及其政教关系吕之奇(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
摘要:20世纪90年代,被誉为“政府再造大师”的戴维·奥斯本和主张“政府需要改革”的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针对...
摘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根据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描绘了不同于所处时代的大同社会愿景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应承担苦难风险责任,并建立完...
摘要:《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晚年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的一部重要文本。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仅从经济层面出发,科学区分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而且还从国家的本质、国家的...
[摘要]移风易俗作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教化人民、稳定基层秩序、赓续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人民满足感与幸福感等重要社会价值。探究移风易俗活动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在...
[关键词]旁资;汉传佛教;吸纳;藏传佛教[摘要]民国时期中原内地佛教面对外部的“庙产兴学”和内部自身的衰落带来的冲击,在其复兴、重建的过程中,以“旁资”为基本原则,开始吸收藏传...
摘要:《金刚经》从佛陀对阿傩“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出发,延展出佛对世界与宇宙的辩证认识,详尽论述了“应如是降伏其心”的方法论,提出成佛破空的工夫修养路径。《金刚经》的...
摘要:历史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在费希特整个学说中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一方面,他想要确保具体历史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让自身陷入特定的事实中。费希特从人类理性的、整体的...
摘要:《中庸》的“诚”首先是天道的本体状态,客观存在的所有实体只要正常的存在、发展,真实无妄,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诚”是一种纯善至诚的天道,而人日常行中庸之道的伦理...
[内容提要]先秦时期“礼”是一套对氏族社会进行外在约束的制度和仪式,中华民族受礼乐文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三代礼乐传统频临崩坏之际,孔子一方面时刻维护传统,继...
摘要:《中国哲学史》课程是高校哲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一直存在课程体系单一、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老化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如下:...
摘要:庄子哲学中不断发出“反其性情”“反其真”“复返自然”的呼声,表达了其思想中向浑全朴素的复归。所谓“反情”“反性”之“反”就是回归、复返之意。庄子的性、情均是与生俱来的本源...
周灭商之后,内外争战不断,而孔子正生于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即“礼崩乐坏”之时。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孟僖子自恨不能通礼,死前嘱咐其子南宫敬叔从孔子习礼。而此...
【哲政阐赜】摘要: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作为诸多实用主义形式的一种,它的形成是建立在整个实用主义不断地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其“真理观”也会因为与其他形式的实用主义有所...
摘要:当代心灵哲学中的意识问题在延续物理主义还原论以外,还出现了自然主义的非还原性。查莫斯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不同于物理事实的独立存在地位,对此他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
摘要:对于“人”的认识一直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从雅典德尔菲神庙门楣上“认识你自己”到马克思,对“人”的讨论成为哲学史中永恒的话语。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
摘要:从整个人类史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其研究经历了历史分析到本质批判再到全面解构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的阶级立场由起初的激进民主主义朝着无产阶级转...
摘要:在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家们考察社会共同体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局限于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脱离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各种共同体思想,割裂了个体与共同体之...
内容提要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首个总体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首次遭遇政治经济学所碰撞出的丰硕成果。通过视域拓展与融合,马克思既确立了探讨异...
摘要:两晋时期,“逍遥”一词又重新回到了士人们的视野当中。西晋以向秀、郭象的“适性逍遥”义最为流行,后东晋名僧支遁站在名教立场之上对其“适性逍遥”之“性”进行破除,同时他运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