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从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各个民族人口的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各次人口普查各个民族人口数量增加都不尽相同,原因...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参与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现有研究主要以质性研究和区域研究为主,尚无法反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参与的整体状况。本研究利用卫...
【摘要】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最新统计年鉴等其他数据,本文从结构差异视角对新疆人口转变及特点进行描述分析。相比于全国的人口转变进程,新疆人口还处在转变的后期阶段,...
摘要:流动在公共空间上显著地促进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但在私人空间上,对不同流动者的族际通婚圈扩大存在区别。本文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受访者的族际通婚、受教育程...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30年,在屯垦戎边、三线建设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背景下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40年来,以社...
摘要: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长期互相交流融合的历史大背景下,山西婚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纵横起伏,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最终形成了现在开放性、宽容性以及多...
摘要:《在未知的中国》一书中对于近代中国西南女性的书写与认知,涵括了性命、人生、心灵三个互为铰链的检视向度。撰述者们采取“憎恶”与“亲善”两种基本认知态度和表达立场,借助揶揄、...
【摘要】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明初以来就成为以瑶、汉两族为主的杂居区域,居住在山中的过山瑶的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同平地族群逐渐模糊,但依然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
摘要:关于畲族族源及其与周边族群,尤其是与苗、瑶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武陵蛮说(苗、瑶、畲同源说)、东夷说、河南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后裔说、闽人后裔...
2003年,笔者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讲演会上有个发言,主题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再建构”。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中国人类学有两大特点,一为自身社会的人类学,一为国家主义的人类学...
摘要:羌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阶段,涉及西方传来的国族主义与“民族”概念,汉族知识分子国族建构的相关历史书写,以及羌族本土历史、文化及语言的建构,这也是历史上汉人(...
摘要:文章对阿尔泰山草原一个名为“老户儿家”的汉族群体之发育、整合与分化过程进行了描述,揭示出该群体有共享历史记忆、经济与文化在地化、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等典型特征。国家在场、边地...
摘要:一个民族婚姻文化与该民族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习俗、地理环境等息息相关,藏族婚姻文化研究,则需要我们将研究视角放在这个特定民族传统婚姻习惯在与现代社会婚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摘要】族群互动和文化演变是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侗杂居的侗款——七百苗寨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再现了各村的迁徙史和历史上的族群互动,又以民族成分演变为着...
【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个新兴的名词“农民工”也因此产生。据统计,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近2.87亿人。而外...
摘要:为响应国家移民政策的落实,甘肃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大量的回族、东乡族人被迁到了河西走廊西头的玉门市。伴随着迁入人口的激增,当地中小学回族、东乡族学生的比率也逐年增加。至20...
摘要: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
[摘要]自然环境恶劣、疾疫多发以及信鬼尚巫的文化氛围,构成黔中汉族民间信仰的生态空间。祭祀朝拜中的功利性诉求,反映了高原山地农耕社会的心理,亦折射出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黔中地处...
正字法深度对汉族、维吾尔族大学生汉字词命名的影响<spanclass="superscript">*</span正字法深度对汉族、维吾尔...
摘要: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