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死亡”总是讳莫如深,但它却是西方哲学热议的话题,其中尤以存在主义为甚。一直以来,海德格尔对“死亡”都有着辩证的理解,他认为,“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摘要:文章重新审视了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与《存在与时间》中真理理论的关系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区分了命题真理(包括理论命题和日常命题)与现象真理(无蔽)。传统真...
本刊特稿[摘要]1978—2018年的四十年,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研究进展不仅仅是翻译名著、介绍西方学者的观点,还有中国语境下的“问题意识”,并且围绕中国人关心的问题展开的学术争鸣...
内容提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近代哲学强调内在自然的外化,中国庄禅哲学强调外在自然的内化。两者都忽视了自然的“存在”意义。海德格尔则自始在历史时间内厘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自...
【德法哲学】摘要:从经典著作《物的追问》出发,海德格尔重新触及了形而上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事物的事物性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通过跨越事物才得以建立起一种...
摘要: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解释是他自己的思想转向和形而上学之克服的重要环节。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展开了本质性的哲学争辩。从形式上看,争辩(Auseinanderse...
摘要:萨特通过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关于“共在”概念的思想,认为海德格尔忽视了他人理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他人的他异性,由此萨特将他人的他异性置于意识的本体论之中,并揭示出我与他...
摘要:语言并非私人的语言,而是众人的语言。在语言中意味着我们总是体悟和领会着在语言中持有和保存着的人与世界的生存关联。换言之,语言是人之生存真理的居家之所。海德格尔认为,在理性...
[摘要]生命哲学是一种在哲学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哲学流派。生命哲学最核心的概念是生命,而生命是以身体为载体,身体又同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密切相关。因而,从柏格森、舍勒、斯宾格勒等开始...
摘要:鉴于在现象学、伦理学和技术问题三大方向上对马丁·海德格尔建筑思想的典型误解,需要从学术还原出发,通过梳理和分析,对马丁·海德格尔的建筑论做出交...
摘要: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美学思想以对神性的探索为凝聚点,其存在论所蕴含的神性是此在的“人”生存的法则依据。但是,现代科学和技术对神性的驱逐,以及人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和对神性...
[摘要]海德格尔和李泽厚都看重情感,都关注情感的作用、类型与来源。首先,关于“情感作用”,一方面,他们都重视情感的生存意义,都反对单纯理性;另一方面,他们的关注层面、运思视角、...
摘要:在论文《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和《自我是否作用于自身?慷慨与现象学:评亨利对笛卡尔的“我思”的解释》中,马里翁考察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解读。他指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旨...
摘要:海德格尔对人生的理解既不是陷入具体生存之中,也不是完全外在于生存,而是属于一种既跳入人生又跳出人生的生存论现象学。它大致有以下环节:1.描述人生本身的开展、抛出和占有;2...
摘要:海德格尔一边宣告2500年的西方哲学史的终结,一边号召人类为迎接新的世纪做准备。西方形而上学之所以宣告终结,是因为它始终以存在者为中心、以理性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大幅压缩...
§西方哲学研究§摘要:文本策略与思想主题的反讽模式,贯穿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想之路。作为一种思想-言说模式的反讽,构成了海德格尔思想文本创作的动力源...
摘要:未来哲学将是何种哲学?哲学如何取得其未来性?文章从尼采晚期的“未来哲学”概念出发,对未来哲学作一种基于历史反思的展望,认为未来哲学具有世界性、个体性、技术性、艺术性四大特...
【文史论苑】摘要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是基于儒家根本之“仁”的思想,批评乡愿者以“媚于世”的态度作为自身的处世原则。从道德层面讲,孔子认为乡愿者存在的背后是道德价值观念的...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追问与求索,是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的命题。人这种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存在的特殊方式与路径,即海德格尔所定义的人之本真意义上的“生存”,对生存着的此在的分析...
[摘要]莱特等呼吁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冲突和融合问题是全球化视域下当今西方哲学讨论的首要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两种哲学的分野只是“分析(或逻辑)和综合(或非逻辑)的区分”,此种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