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哲学对存在和存在者的划分,构成了一切形而上学的基础,而形而上学必然导致虚无主义。被称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的尼采试图克服这一必然后果。本文主要以尼采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
[摘要]自古希腊以降,人类全部存在和生存意义都被锚定在不同的存在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显现和拓展,反映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变化与历史进展的过程与层次,决定着当下每个个体存在的眼界和自...
摘要:关于人的存在的二元论构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情感生活本性的理解。它使得众多情感理论都倾向于强调情感的被动性特征,允许人们(起码是部分地)放弃对于自身情感的责任。相反,萨特...
【德法哲学·尼采论坛】摘要:尼采对真理的去理想化和去道德化导向了虚无主义,可尼采视虚无主义为常态,对他来说问题关键不在于克服虚无主义而在于如何在其中生活。克服虚无...
摘要: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现代社会的批判,对现代人命运的担忧与归宿的设定,归根到底是要回应栖居澄明之境的“人”具有怎样生活形态的问题。“常人”思想就探讨了“人”之源始共同生活的...
[摘要]海德格尔文本中对马克思的评论聚焦于人的问题,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规定、人的地位及人的归宿等问题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实则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三重误判。海德格尔以既定的人性规定...
摘要: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
【文化哲学】摘要海德格尔想要突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以“人”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把“人”这一概念用“此在”代替。“此在”就是“人”的外延,“此在”永远都反映我的存在,...
摘要:庄子与海德格尔分别以“死生昼夜”与“向死而生”作为生死超越的具体形态,是存在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逍遥、本真的境界与形上之“道”与“存在”构成了生死哲学的...
摘要: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从行动的本质出发,对思想进行了追问。思想是存在的思想,思想是存在让予之思,思想和存在是统一的。但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随着存在的...
摘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于罪责概念的理解,这种对于罪责的理解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对于罪责的理解,也不同于基督教原罪意义上的罪责,而是一种建立在现象学...
摘要:赫拉克利特的残篇16因其内在位置和指引范围而被海德格尔视为其残篇中第一位。海德格尔对该残篇的解释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把“保持遮蔽”带到一切行为的支配性地位上,其次把“永不消...
[摘要]西方哲学在20世纪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语言哲学获取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受到了格外关注。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域之中,语言是同“话语”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相对于现成的语...
【摘要】阿多尔诺对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的批判主要归结为:本体论的需要批判、本体论的内在批判。但在海德格尔那里,无论“本体论的需要”还是“本体论本身”,都是建立在“存在膜拜”基础之...
(续上篇,上篇发表于本刊2019年第1期第49页)十、海德格尔:搅局者式的哲学家还是新时代的先知?说到这里,我们就回到了开始时提到的问题,即如何来看待海德格尔关于“存在问题”的...
【摘要】以卡西尔为代表的反对者误解了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读。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论想象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不是“生产”意义上的,他也不是要将图式化运用于伦理领域,理性的有限性...
【摘要】海德格尔对自由的理解是和他对存在论问题的独特理解密切相关的,也是从中得到其解释原则的。因为在他看来,道德、伦理以及政治生活中的自由问题虽然重要,但还不够源始,而只有对自...
西方哲学研究【摘要】“超越”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其意义之根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或缺性。超越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外在超越才合“超越”一词的本义。超越首先意味着他者的绝对性和自...
〔摘要〕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
摘要:大陆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英语哲学界常被当作实用主义者来与分析哲学家比较,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也是热衷于做此种比较的其中一人。海德格尔对一些基本事情的认定尽管从表面上看是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