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佛教以缘起性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物理时间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其中并无时间实体的存在。唯识学进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
内容摘要:《六祖坛经》是佛教中国化最高成就的集中体现,它的修行观对修行和个人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其“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对《六祖坛经》修行的目标、修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
内容摘要:“礼”、“纲常”等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常使用了,它们往往代表着传统,且常伴有某些消极负面的意义被使用。甚至于在传统文化被炒得火热的今天,人们似乎也不愿过多地提及孔...
摘要:桑德尔认为,由于罗尔斯正义理论蕴含的自我概念缺乏构成性要素,其本质是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念,不仅导致了自我认同困境与个人归属感的匮乏,也导致了政治讨论中道德价值的缺失以及使得...
[摘要]康德和伯林都曾区分过自由的两种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康德主要是在伦理学层面、形而上学的意义上使用两种自由概念,且认为积极自由更能深入自由的本质,伯林则是在社会政治层...
内容摘要:石里克认为,知识就是概念在一个时空性的判断之网中一义性地配列一个对象,知识只存在于概念与对象的判断之网中。以此,他批评直观哲学最大的错误是混淆体验和认识,在他看来不能...
摘要: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
摘要:乾嘉前后,在《荀子》一书获得充分校释、整理的同时,学者对于荀子之生平事迹及学术源流亦开始进行了考辨,这突出地表现在汪中(1744-1794)身上。汪中的荀学考辨工作不仅开...
摘要: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关涉个人修养、道德实践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从知行的本体、心的概念、本体...
[提要]王阳明一生重视“只手之声”的公案。以此为引,可见王阳明与诸禅师于公案之解的关系,说明阳明与禅甚深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禅佛教(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以及他从佛所得用于教学...
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积极关注人生,有着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终以追求个体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为目标,《逍遥游》篇目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在《...
摘要:庄子认为物我、道言之间的差别对待,会把真理引向片面化,将统一之道分裂。只有忘掉是非之辩,忘掉物我之别,才能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因此,庄子提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目...
内容摘要:在《周易·大过卦》中,过作为一种限度,与善恶中的恶有极大关系。恶与过的相似点其一在于二者都将超过一定的标准;其二在于二者都会带来相应的灾害或困境,过后果...
[摘要]人作为对象性的自由存在物,在个人的存在与本质、个人生命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分裂,这些分裂具体展现为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以及个体生命活动与生命本质关系的异化,...
【摘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集中体现了他主张以“人民主权”为中心的政治国家的构建理念。本文试图对社会契约论中的论证结构进行梳理,进而指出卢梭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的逻辑进路和社...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具有长时段历史意义并改变中国固有文化结构的文化传播活动。从重复性博弈来看,佛教以合作盈余、优势互补、最小最大相对让步等策略与儒道等文化形态进行长期博弈,逐步实现...
内容摘要:“现量”与“比量”作为量论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有必要去深入考究的。可以说不能正确理解和澄清这两个概念,是无法打开量论学习的大门。故而“现量”与“比量”的概念梳理和严格...
摘要:技治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上半叶,是在美国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而产生的,提倡通过拥有专业技术的专家来实现对社会高效、和谐的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将一切违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行为进行干...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更是中国千年传承下来的孝道文化。孝在最初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家庭人伦关系方面,是家庭伦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导子女孝...
【摘要】“友爱”作为一种德性,是维系城邦共同体的纽带之一,它是通过朋友的在场和幸福的性质对个人和城邦产生作用的。本文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友爱、友爱与幸福的关系,进而阐述友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