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中,阳明提出了“即本体证工夫”和“用工夫合本体”两种为学路径,并强调二者相资为用。其弟子王龙溪在阳明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工夫不离本体,本...
摘要:对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以下问题:西方心理学框架的束缚,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思想演变历程的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工夫论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
[摘要]本文的研究从王夫之的艳词情诗出发,来看王夫之如何从“情”的角度,不以艳词为讳,并解释这些作品的发生原由。试图说明:这些词语,在王夫之的思想世界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摘要】李二曲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孟子反身录》以“宗本阳明,兼摄程朱”为基本宗旨,以“阳明心学为上达,程朱理学为下学”为学术定位,体现出“提揭和高扬心”“推阐和扩充良知”“...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阳明殁后,王门后学的分化实际上来自于弟子们对其教法理解的偏差。阳明的教法应为“知行合一——静坐——诚意——正心”之四变...
摘要:尝试以“生生之理自觉力”、“气质变化力”与“定力”三种进路,来说明湛甘泉融摄明代儒学的功夫论。湛甘泉的心学在与阳明学的会通交流下,于工夫进路实修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辨义问题...
[摘要]学界长期以来对心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以陆象山为代表的金溪心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心学(合称“陆王心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心学,突出表现是江门心学有何...
摘要:本体论和工夫论构成了湛若水儒学的基本框架。湛若水在人与自然“一本”的基础上贯通了心体与道体,以道体的中正、自然特征诠释心体的中正、自然理念,形成了儒学本体论体系。湛若水以...
摘要:本文对花果香坦洋工夫——闽科红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实践,提出在制作中应注意的工艺要点。关键词:花果香;坦洋工夫;工艺“坦洋工夫”源于福建省福安市境内白云山麓的...
[摘要]儒学思想作为中国精神命脉,发展至宋明产生阳明学和朱子学两大基本系统。相对于朱子学说,阳明学说克服了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建立了以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将儒学理论推向了新...
摘要:孙应鳌是王阳明第二代弟子,系黔中王门集大成者,一生著述颇丰,多达二十余种。《四书近语》是孙应鳌关于“四书学”和心学理论的代表作,在阳明后学中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仁本”心学思...
[摘要]情感生命是人的正常本性,过度的情感,乃私意欲念之源,“欲乃情之过者”。心之本体乃“心体”,是为“至善”的道德理性本体;而“心”本身并非“至善”,心统性情、思志,广义的心...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北京:生活·...
[摘要]张岱的学术观十分开放,在继承阳明及其后学的基础上,博采众家、兼收并蓄,这尤为体现在工夫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他对“悟与修”“本体与工夫”“现成良知”“格物致知”等阳明后...
摘要:在王阳明心学中,“过”“恶”之别与改过工夫是致良知落实到市民社会的重要环节,而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王阳明看来,“过”可以与圣贤人格相容,因而“过”与“恶”在根本...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关学专题】摘要:明代以降,关学发展至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概括来说,明代关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继承了张载勇于创造、兼收并...
摘要:通过对阳明四句教所涉及争议和问题的剖析,或可澄清四句教的要旨,进而彰显阳明心学与其“简易”并行不悖的精与深,精在布局严整,深在别有洞天。本文将依循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其一...
内容提要刘宗周晚年提出“意为心之所存”的命题,引发了与余姚史孝咸、史孝复兄弟的争论。史孝复坚持王阳明所说“知为心之所存”,反对刘宗周的命题。虽然刘宗周认为两种提法大同而小异,但...
摘要:王阳明所理解的“格物”不同于朱子的格至事物之理,而是正其意念以归于正,因此,“穷理”在王阳明的理解中是指通过正自己的意念而存天理,“致知在格物”是在事物中落实自己的良知。...
·文化问题研究·[摘要]“敬”是朱子重要的涵养工夫,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有所差别,比如,“畏”、“主一”、“收敛身心”、“常惺惺法”、“整齐严肃”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