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專論摘要:郗超是東晉權臣桓温的重要謀士,在東晉後期政局中發揮過重要作用,郗超又是著名的奉佛名士,在居士佛教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文章通過梳理郗超與佛教多方面的關係,分析郗超代...
摘要:唯识学与道学发生过激烈的思想碰撞。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可以梳理出佛道两家的相互嬗变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来阐述:(1)南北朝唯识学派对道家、道教的借鉴;(2)唐代...
内容提要:密藏道开与冯梦桢这对缁素法友,是晚明佛教史中被严重忽略的人物;从今天存世的文献来看,他俩对于著名佛教文献《嘉兴藏》事业,曾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密藏道开是《嘉兴藏》早...
摘要:龙树的著作,是大乘经学的代表性作品。龙树结合当时流行的大乘经典和印度主流学风,提炼出“中道”“八不”“二谛”“中观”等范畴,既回溯了释迦牟尼以来的佛教传统,又在一定意义上...
[摘要]禅经验展示了返回至开端的可能道路,这与现象学家胡塞尔的悬搁方法是一致的。禅与悬搁在“非连续地跃出”“转变”“展开一个新的超出维度”和“颠倒熟悉的一与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
内容提要:1940年10月9日重阳节,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法师在缙云山举办庚辰重九缙云登高诗会,邀请在重庆北碚的社会各界名流参加,拈字赋诗,共度重阳佳节。本文收集相关新闻史料和若...
内容提要:早期佛教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一方面直面人性的负面和黑暗,并对其产生的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洞察,指出产生人性的黑暗和引起人生种种痛苦的总根源就是无明。因此早期佛教对人性始...
引语南响堂山石窟,是在中国末法到来的意识逐渐传播的北齐末期其都——邺之西北的太行山脉鼓山(滏山)南端开凿的佛教石窟。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相比,虽然规模较小,却由于留下许多石...
《永安山妙智寺宗谱》妙智寺入口牌坊珍档盘点杭州市富阳区档案馆馆藏光绪八年《永安山妙智寺宗谱》,又名《妙智寺释氏宗谱》(以下简称为《寺谱》),是一件珍贵的古典佛教谱籍档案文献。《...
内容提要:《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是水陆法会在宋代重新兴起后编订的水陆仪文,大约成书于南宋末年。仪文在编订时继承了多种佛教思想,传承了多种水陆仪文中的思想和程序,其中包括唐代水陆仪...
内容提要:基于缘起理论,《阿含经》批判了印度传统哲学的“永生”和“永灭”理论,以“无我涅槃”的理论建构了佛教由平凡到超越,向死而生的死亡哲学。本文通过对《阿含经》认知死亡、经历...
内容提要:围绕《坛经》以重构禅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偏于《坛经》文本真伪问题的考辨但却可能忽略了文本的历史叙事所隐含的禅宗制度化的信仰事实和超越性隐喻。本文把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建构信...
内容提要:华严宗的十玄门有古十玄、新十玄的说法,古十玄创自智俨,而新十玄见于澄观的《华严经疏钞》。澄观的新十玄实源于法藏《探玄记》。古十玄转为新十玄亦完成于法藏。在法藏的著作中...
摘要:隋唐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然而,南北朝佛教如何过渡到隋唐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学术史中汤用彤对此的论述无疑是重中之重。汤氏借助中国佛教南北差异问题完成了对此问题的阐...
一大品系《般若经》中以“过声闻辟支佛位入菩萨位”定型的文句很多。菩萨地对于菩萨而言指的是修行的次第,在此处文中所用的是“菩萨位”而非“菩萨地”。作为声闻辟支佛二地的对应语,此处...
摘要:近代佛教复兴代表人物杨仁山先生创立金陵刻经处,一方面刻印经书,一方面培养人才,其学术志趣是兼顾各宗而归于净土。由于人生转折的契机在于阅读《大乘起信论》,故极其推崇此部著作...
摘要:唯识比量是在《因明大疏》里释“世间相违”而出现的。它是应用因明规则进行的一个佛学论证例子,从“世间相违”看,此论证归属于“学者世间”讨论的范围,不犯“世间相违”错误。窥基...
内容提要:清临济宗禅师如川超盛在雍正帝晚年振兴佛教的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凭借玉琳法嗣的身份被诏访入宫,受封无阂永觉禅师,后奉旨前往江浙看查祖庭,修葺庙宇,整肃清规,拣选僧众...
内容提要:关于鸠摩罗什《十诵律》受学于何人,最早的两部文献《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前者说是佛陀耶舍,而后者则认为是卑摩罗叉,学界对此也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
提要:20世纪后半叶在东西方两度兴起了“禅学热”,回溯中国历史,宋明时期儒家学派中也出现了调息澄心禅坐,援禅入儒的文化现象,两者皆非宗教现象,而是一种偏重于身心修养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