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花果香坦洋工夫——闽科红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实践,提出在制作中应注意的工艺要点。关键词:花果香;坦洋工夫;工艺“坦洋工夫”源于福建省福安市境内白云山麓的...
摘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流失的主要思想,两种观点都是在王阳明生前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知行合一的内容,主要是强调知和行两者在生活实践中不可分离,起到相互作用...
摘要: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
[摘要]儒学思想作为中国精神命脉,发展至宋明产生阳明学和朱子学两大基本系统。相对于朱子学说,阳明学说克服了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建立了以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将儒学理论推向了新...
[摘要]明清之际由于严重的社会危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空虚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切和反思,并且形成了具有强烈现实关照和批判精神的实学思想。这一时期的实学思想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以...
有人认为如今的“阳明热”是对王守仁的过誉,有人却认为如今的热度还远远不够。不过,神化也好,贬低也罢,“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清Ca、P及iPTH比较...
摘要:“南中王门”为《明儒学案》“王学七派”之一。“南中”概指以明代“留都”(今南京)为中心,涵盖今苏、皖、沪三地,南中王门概指南中地区阳明亲炙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构成的阳明后学流...
摘要:潘士藻系晚明著名思想人物,亦为当时文坛活跃分子,尤重友谊,所交皆一世名士。潘士藻师承泰州学派耿定向,属阳明后学,亦笃信李贽之学。与李贽性情相似、志趣相投,李贽与耿定向冲突...
摘要:阳明良知概念最根本的一层含义是不学而能的先天能力。良知是道德情感和法则的统一体,是道德之源,德性之知,当循从本心。阳明从许多方向对良知进行了论证。从根本上言,良知学是主张...
摘要:王阳明对于“乐是心之本体”的论述,把儒学中关于“乐”的讨论形上化,并赋予其绝对性。唐君毅承续了阳明这一思路,从本体之乐、生生不已之乐、人文世界之乐三个层面来说明“乐是心之...
摘要:孙应鳌是王阳明第二代弟子,系黔中王门集大成者,一生著述颇丰,多达二十余种。《四书近语》是孙应鳌关于“四书学”和心学理论的代表作,在阳明后学中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仁本”心学思...
·哲学与文化研究·摘要:王阳明的乡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乡约实践中。在乡约由民间走向官方,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发展过程中,王阳明是过渡性的人物,他既焕发了乡约...
[摘要]情感生命是人的正常本性,过度的情感,乃私意欲念之源,“欲乃情之过者”。心之本体乃“心体”,是为“至善”的道德理性本体;而“心”本身并非“至善”,心统性情、思志,广义的心...
内容提要《传习录》及其承载的阳明思想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与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大致历经通识译介阶段(1960年以前)、学术繁荣阶段(1960—1980年)以及多元研究阶段(1980...
[摘要]明末以来的江南社会充斥着浓郁的劝诫之风。朝廷、官府、士绅和平民共同参与了慈善的公共事务,而劝善的公共话语则由士绅阶层来主导。在与乡绅身份的重叠下,道门人士也积极投入到主...
摘要:在牟宗三诠释视域下,王阳明良知学于现当代有两个诠释向度:一是成就了知识逻辑等之“执的存有论”向度;二是从形上学方面以道德实体之呈现落实而贞定天地万物之在其自己之“无执的存...
摘要:李贽尊孔与否,是近代以来诠释李贽思想特质的过程中一个聚讼不已的问题。以“还原性诠释法”理解这个问题意味着,不能仅看李贽本人怎么说,也不能只听批评者和表彰者一面之词。李贽自...
〔摘要〕王阳明知行合一观,从理论上是为纠朱熹知先行后观念之偏,实践上是为解社会知而不行之弊;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命题:首先,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其次,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摘要:在王阳明心学文献中,不乏有关为官为学为人等方面的廉洁规约、劝诫、论说,并深度嵌入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范畴中。以“心即理”为理论基础的“破心中贼”,无疑是阐释王阳明廉政思想...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北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