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绍兴名儒刘宗周(刘念台)曾一度醉心于阳明心学,并对阳明心学做过深入研究,撰写了《阳明传信录》。晚年,刘宗周结合四书的慎独诚意学,对其中年的良知学有所修正,并试图补救阳明后...
摘要:阳明心学无疑是近年来最受到热捧的传统文化符号,甚至有明显被成功学化、心灵鸡汤化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重视...
摘要:阳明学研究的政治维度,呈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王阳明之政治军事事功为中心的政治史考察;二是以阳明学所蕴含的理论品格、精神气质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三是以阳明学之核心概念、命题...
摘要:在“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中,阳明提出了“即本体证工夫”和“用工夫合本体”两种为学路径,并强调二者相资为用。其弟子王龙溪在阳明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工夫不离本体,本...
摘要: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性就体现于劳动之中,所以劳动是人实现自由意志的过程。明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传统的社会等级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分化与整合,士商关系...
[摘要]文章从比较的视角来考察斯洛特和王阳明两种不同的“心学”理论。斯洛特用中国哲学的“心”(heart-mind)来重新界定西方传统的“心灵”(themind)概念,反对理性...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王阳明在巡抚南赣时期,创造性地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运用到社会治理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多民族国家如何对不同的族群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重大课题。一代大儒王阳明曾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的基本思路是“用夏变夷”,...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阳明殁后,王门后学的分化实际上来自于弟子们对其教法理解的偏差。阳明的教法应为“知行合一——静坐——诚意——正心”之四变...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从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开始,逐步拓展到阳明对儒家经典、三教异同、万物一体的理解,来考察王阳明对体用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常认为民众为国君所养,即所谓国君“养民”说,后成为主流观点。唐宋时期,又出现富人“养民”说。到明清之际,以王夫之、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民众“自养”说...
导言: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代中叶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朱学失衡、士风不端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去欲存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治心实践,意在追问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在不断学...
摘要:王阳明先生是我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巨人。其学术思想经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代理学的发展之后,成为明代主流的学术思想体系,在中国...
摘要:阳明学诠释理论是以二度诠释研究为视角的阳明学诠释史为基础而建构的话语体系。其建构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历史”与“理论”的双重必要性,在“史”与“论”融合视阈下,呈现出显性...
摘要:目前,神秘主义视角下的阳明学研究虽已有少许,但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无论以何种方式切入阳明学,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阳明学如何描绘宇宙和世界的真实面貌。讨论宇宙和世界的真...
[摘要]王廷相的德性论是对朱子理学、阳明心学的转型和重构。王廷相的德性根源论从德性纯善转向德性善恶,德性实现论从内圣主静转向内外交养,美德标准论从德性唯一转向德才兼备,政治伦理...
摘要:基于“四句教”先于嘉靖六年“天泉证道”的事实性前提,《稽山承语》第25条是考察阳明“四句教”最基本的文献,并以之推定阳明提出“四句教”的时间当在嘉靖四年十月至嘉靖五年春末...
摘要:王阳明“万物一体”学说的逻辑起点是“良知”本体论,即从“良知”的角度进行思想创设,是阳明“致良知”学说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此说,使其心学理论的构建和阐释更为严密,在内容上...
摘要:阳明学因时代关系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阳明本人与佛教禅宗有过密切的接触。从《传习录》记载看,其与禅师间交往,对佛教的评判,引导弟子的方式,对禅宗术语、意象的使用,都可...
[摘要]王阳明晚年在将“致良知”作为最终话头之前,曾提出过“到底是空”之说,并认为这是学问之极致。由于此说具有明显的侫佛特性,湛若水、方献夫两人均不能接受此说,与王阳明寄信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