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博爱思想的理解,东西方一直存在差异。从博爱脱胎于儒家仁爱思想的角度看,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早期新道德观,其中内含着丰富的可供发掘的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
摘要:张岱年先生认为,可以将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道德的本体论基础的学说,以“道德形上学”名之,以此为核心和线索,整理和把握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理论的特质。其实,在本体...
摘要:西汉《春秋》学有以下几个特征:神化孔子作《春秋》,为汉代政治合法性服务;以《春秋》经世,为汉代政治和改制提供蓝图和具体指导;《春秋》流为史学,为后世的历史书写提供了较为成...
摘要:西汉大儒董仲舒将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对儒家哲学的新开展集中体现为,通过对人副天数、天人相与的论证充实了原始儒学的天本论。这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提升天的权威;...
摘要:《孟子集注》中虽未明确提及“道统”二字,但道统仍然是其中的主线。道统指道的传承系统,包括人物、文本两方面,并依靠语言文字实现传承。朱熹主要通过引用二程的方式,在《孟子序说...
摘要:任继愈认为,董仲舒是儒学儒教化的开始。如果此说成立,则研究董仲舒的儒教思想,对于儒学史、儒教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儒教中,天人合一是基本信念,信命、信道、信经典相统一,...
摘要:董仲舒回顾和反思西汉立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对治国之道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更化则可善治”这一命题。“更化”的基本内涵是更而化之,需要遵循三条原则,即“奉天”“法古...
摘要:“祥瑞”是董仲舒“天人感应”体系中的一个交接点,具有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首先,就自身来看,“祥瑞”的自然性使其与人文性的“图谶”和“符箓”有别,它的强自然可感性使得形象思...
摘要:“仁”作为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原则,其含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张先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孔子提出了关于“仁”的界说,并以此为据划分出了孔子论“仁”的较深...
摘要:蒙元时代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直接交汇碰撞,儒家孝的思想观念成为两种文化间形成认同的重要桥梁。自蒙元以来,统治者在蒙古族中重视《孝经》的教化功能,认同孝观念的基本伦理价值...
关键词:孔子;儒学;述而不作;夷夏之辨一、孔子的“复活”近年来,我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听到有关孔子“复活”的消息。2010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孔子》就是其典型例证。在国学热和文...
摘要:董仲舒不仅把饮食指向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的实践层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论和精神信念层面。他在“天人感应论”“阴阳五行论”的前提下,以“天”为本源,以“食”为载体,从天道运行...
摘要:面对全球化,文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确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在坚持本体的同时又开放着自身,这种开放、吸收、消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