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情”往往被“知”(逻辑抑或理性)所专揽,将“努斯”“理念”“绝对精神”等概念作为更基本的哲学范畴。然而,在中国哲学传统中,“情”往往以“性”为限度,...
摘要:蔡元培在诸多论著中,不时渗透丰富而有趣的哲学思想。本文拟就其对哲学及其有关问题的理解,科学与哲学之关系,尤其是就美术或美学等一一加以评介。关键词:蔡元培;哲学;哲学与科学...
摘要:前期宗白华在柏格森哲学的影响下将自然视为生命冲动与物质材料的斗争,并将此观念引申至艺术,从而在艺术与自然之间建立了同构。后期宗白华走向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他批判性地接受了...
[摘要]一生游走于学术与政治的张君劢,是在1923年“科玄论战”中以“一造”之主角的身份跃登现代中国哲坛的。他一出场,便向世人呈露出一位现代新儒家的风貌。他当时所提出的“人生观...
[摘要]论文从历史和现代学术的角度,对现代儒学研究中“现代新儒家”概念进行考察分析,认为“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使用,代表着传统儒学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学术与文化传统内在的矛盾性。这种...
摘要:钱穆先生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中心思想定义为“性道合一”。“性道合一”达成的关键在于:明确了“德”的核心地位,形成“天-性-德-道-天”的生成路径,道德是连接“性”与“道...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启蒙和救国的群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虽有左、中、右的区别,但知识分子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只是在某些问题上或...
摘要:熊十力继承阳明良知观的要义并扬弃阳明后学“耽虚溺寂”的弊端。他建立了本体是大用流行的学说。在此前提下,他区分作为“本体”的良知与作为“自体”的良知,全面阐述“致良知”与“...
摘要:以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为基本范畴,冯契先生展开了关于本体论问题的思考,这一考察进路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统一。然而,在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的表...
·思想史研究·摘要:方东美新儒家生命哲学与罗光新士林生命哲学是20世纪中国生命哲学体系建构的两种代表性学说。此两派学说皆建基于《周易》所奠基的生命哲...
人文天地周展安熊十力以孔子的“六经”来连接“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从中国自身内部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通道,并试图以“六经”来导引“社会主义”,从而将“社会主义”提振到一种具有“...
从社会哲学的视角考察19世纪末以来错综复杂的中国观念史,可以发现围绕着“动力”和“秩序”两大核心观念演变的总体脉络:从觉悟到必须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历...
摘要:在科玄论战中,科学派、玄学派与唯物史观派环绕社会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主张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划分:物质世界凝固不变,故而科学可以探寻其规律;心理状态...
[内容提要]考察近四十年的中国学术思想,李泽厚的意义亟待更深入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降,李泽厚的晚期思想主要聚焦儒学领域,特别关注儒学、康德与马克思的思想结合,以“不合时宜...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作为哲学史家、哲学家的冯友兰一生以追求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为其进行哲学创作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新事论》...
摘要:心灵即生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精神特质与现实表征的根本理据,异于西方现代文化生命的自然特性与逻辑构造的认知判断,它以人文的道德理性开显其综合的尽理精神,圆成仁智全体。此...
[关键词]牟宗三;圆善论;孔颜之乐;德性幸福[摘要]牟宗三的“圆善论”试图以儒家的义理呈现“德福一致浑圆事”,然而,《圆善论》既未充分关注先秦儒家幸福的典范——孔颜之乐,亦未足...
摘要:“良知”概念,是中国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从孟子“良知、良能”到王守仁“致良知”的心学兴盛,及王门后学对其的发展,再到牟宗三继往开来的“良知坎陷”理论的开展,无不表现其在中...
摘要:自近代以来面对社会格局的混乱、西方民主思想流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伦理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成为近现代学者们批判抨击的焦点。李大钊是...
摘要:冯友兰通论佛学用“表诠”与“遮诠”两种方式表达了神不灭论的主题,用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分析了“个体的心”与“宇宙的心”,用“止观”的方法分析了佛教“格义”“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