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森是丹麦著名的医学家。他到了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将他毕生所学传授出去。慕名而来的学者很多,他们都想做芬森的弟子,芬森就开始了在众多候选人中的选拔。在众多候选人中,哈里显得特...
内容提要:早期佛教在对人性的理解上,一方面直面人性的负面和黑暗,并对其产生的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洞察,指出产生人性的黑暗和引起人生种种痛苦的总根源就是无明。因此早期佛教对人性始...
摘要:一般而言,《圣经》是按照新约、旧约两个不同而又呼应统一的部分来阅读和理解的。本文按照人被创造的前后分开来诠释和理解《圣经》。创世纪开头,是从宇宙的角度描述神的创造,篇幅虽...
【儒佛道与地域文化】主持人:李承贵[摘要]20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以佛教唯识学释义诸子人性说的学术现象,唯识学者们阐释诸子人性善恶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待辨析处有三:其一,针对孟子...
摘要: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
[摘要]《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重要典籍,其“人性”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乐记》将“静”作为人性的本来状态,既实现了对儒家“性相近”思想的具体化,也优...
摘要:儒家将修德视为君主治国乃至成就一切事功之本。孔子再三强调君主德行垂范,以道德修为而使天下归心。孟子认为人性其善端可引导扩充为现实道德,荀子对人性中可能致恶的本能欲望进行自...
[摘要]本文对轴心时代以来传统或古典的人性假设、人性论的现代性转折、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达尔文主义人性论进行了扼要考察。指出,人性理论的研究有产生背景和发展承继之变、有论证方...
[摘要]南怀瑾的伦理思想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和鲜明的时代性。其基本脉络表现为生命起源于道、道德生发于人性和道德成于人文教化等。作为一代文化巨擘,南怀瑾的伦理思想丰富而庞杂,涉及到...
摘要: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皆是围绕人性之界说、根源以及善恶问题形成的。在孟子的观点中,人与生俱来的四端、四心为人性,人性本善,义理之天乃其根源;在荀子的观点中,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
【伦理研究】关键词:恶;性;情感;儒家摘要:恶既是现代语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恶是由物理性的人性所自发产生的一种情感,即厌恶、恶心。由厌恶的动作逐渐形...
[摘要]福山的政治发展观基于双重人性论。一方面,他以生物自然科学为基础,在反对文化相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新生物学的人性论,认为人类天生是趋向城邦的动物、具有包容适存与合作的可能、...
[摘要]道德作为生存的策略是人类进化中自我完善的文化工具。人性缺陷是道德存在的前提,自我意识是道德生成的基础,追求自由是道德实现的主要目标,生产力状况是道德演化的决定因素,实现...
[摘要]不了解人类、人类社会的来源,要想说清、解释人的人性与兽性是困难的。本文指出了人类、人类社会及道德的来源,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本质属性。提出了人的本性的核心是...
摘要:先秦诸子关于人性论的探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例如:荀子“性恶论”中天人相分的天道观、化性而伪等思想内涵,在物质富足道德却出现滑坡的当代社会,极具现实意义。研究先秦思想...
[摘要]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被学界广泛地定义为是一种“性恶论”,在这样的一种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自然而然地便是人需要“他律”才能回复道德的这样一种观点。事实上,荀子被严重地误读...
摘要: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
〔摘要〕作为主体的人类将以何种道德姿态面对自然,是当今生态文明能否得以顺利建设的关键,原因就在于道德观念是人和社会存在的预设前提之一。就道德观念的本质而言,其对人的意图、目的动...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摘要:人际差异要求平等正义理论在探求“什么要平等”(平等的内容)之前,回答“为什么要平等”(平等的根据),后者对确认现代世界不...
【文化哲学】摘要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