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承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红船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是红色基因的延续,是红色故事的续篇,“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新时代被赋...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媒介、文艺作品、政治鼓动、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发挥了巨大的政治效能,它传播了先...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使边区的政治文化开始了从儒家政治伦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地方主义到国家观念、从依附心理到民主意识、从“人治”思维到...
摘要:五四时期,民族生存危机衍生出文化转型危机,仁人志士选择并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思想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质与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表征出基本价值取...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以父权制和资本主义为理论基点研究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以性别视角把资本主义“稻草人”的形象揭露出来,戳穿资本主义自我神话化的假面具,资本...
[摘要]人为什么会做好事,也会做伤害他人的坏事,人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人类等问题虽然是现代之问,但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通过对“自我”的解读所提出的新的道德模式不可谓不是对该问题...
[摘要]随着陌生人社会的来临,陌生人之间的公共道德问题凸显。在善与正当分离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彼此负有义务,陌生人伦理的规范性来源何在?在规范性来源上,康德伦理学能够为陌生人伦...
摘要:海德格尔一边宣告2500年的西方哲学史的终结,一边号召人类为迎接新的世纪做准备。西方形而上学之所以宣告终结,是因为它始终以存在者为中心、以理性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大幅压缩...
[摘要]“第三自然界”系公木先生在理论探索领域的代表思想。其生发于自然在生命中的多重敞开、多维构生。公木先生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视角,将自然界层析为三,并且将创造性的生命活动置于...
摘要:儒家伦理的最根基处是“仁”。对于仁的内涵的最通俗的解释是“仁爱”即所谓“仁者爱人”。但儒家的“仁”与墨家的“爱”有很大的区别。墨家讲“兼爱”,儒家讲“差等之爱”、“推己及...
[摘要]《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以独特的视角解读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以批判揭示的解构与重生路径的建构为...
[摘要]当今社会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运动蓬勃兴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有机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理性、消费异化、科学技术非理性使用...
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总体性的改善,但是精神生活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却显得越发严峻。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的时代状况,反思和省察精神...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探讨既秉承了康德先验“自由”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形而上理想追问,又以下沉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现实生活的方式展示出自由的尘世境遇,显示其独树一帜的理论...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视野来看,意识形态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问题,而是作为深刻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不仅仅是抽象的观念建构和简单的认知过程,...
【摘要】在马克思文本中,“人的本性”(dasmenschlicheNatur)与“人的本质”(dasmenschlicheWesen)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前者主要指人的自然属...
摘要:全球都市化是都市从地方体向全球文明体转变的进程中,对传统意义上原始地方的摒弃和对全球尺度的自我理解、自我批判与自我奠基。全球都市化的当代出场是对传统都市尺度的颠覆,遵循着...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根源及其和解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体现出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囿于缺乏实践唯物主义的整体视角,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不可避免地有着...
摘要:与现代西方主流的现代性思潮将现代性视为启蒙理性和主体性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现代性放置于现实历史的存在论基础之上,以人的现实活动和生产关系为基点去观照现代性问题,认为资本...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和样式,成为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的异化却使人类日益丧失本真的自我,沉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