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思想蕴含着深邃的中国人的传播智慧,已经成为中国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入受众理论来诠释老子思想中的受众观念,以“反”字的含义作为线索,从“对抗”“循环”“复归...
[摘要]清代是庄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延续近三百年的历史,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注疏家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注释《庄子》文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文章把清代《庄子》的研究分为三...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历代解庄者,都试图通过对“逍遥游”的探究,来揭开庄子的神秘。无论是郭象、支遁的解释还是林希逸的新义,推求原文并考...
摘要:“帝道”是先秦两汉道家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描述,简本《文子》的“帝道”特色,主要表现在文本特征、思想特征和文本思想特征的变迁三个方面。简本《文子》为平王与文子的对话体,是平王...
[摘要]《庄子》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理论基点分别是“道”与“解构思想”,二者在思想上都表现出一种反传统、反家规的立场,并且二者都对各自所出的传统作了大力批判。《庄子》与德里达解构...
内容提要自魏晋以来,《庄子》内七篇一直都是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注家多以内篇为义理之宗,而视外、杂篇为内篇之“羽翼”“注疏”。至明末潘基庆《南华经集注》,已形成以外、杂篇分疏内七...
《庄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本然、实然、应然三个向度予以观照:从本然看,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性者,生之质也”),其本质规定是自然(“生之质,自然也”);从实然看,本然人性在现...
摘要:《庄子》的“自”类语词—观念群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世界。“自”世界包含形上和现象两个层面。“自本自根”“自化自生”“自然”是最为重要且关系密切的三类范畴:“自本自根...
摘要:在《庄子解》中,为将庄子思想转换为儒家的君子之道,船山构设了“浑天”这一与儒家和庄子思想皆具亲缘性的终极视域。以“浑天”为庄儒思想之共同的宗本,船山首先使二者在形而上的层...
提要:先秦以及西汉初年的文献中“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诸多记载,一方面反映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本派学说的有意抬高和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贬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儒道二家学说在相...
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
[摘要]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以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为蓝本而构建成的,比儒家的更远古,其对礼起源时间的追溯,也就更加遥远,《鹖冠子》关于礼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天地初立的泰上成鸠时期。与儒家...
摘要:《庄子》中充满了“中国艺术精神”,确实是“美学”。《庄子》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充满了美学意蕴。这是因为,庄子的“道”其实就是美,他的“体道”就是审美,而他的“与道合一...
【文化哲学】摘要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但东西方哲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境况及主体的自由。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
摘要:《庄子》一书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乃是在于伴随着个体差异出现而出现的“成心”,也即是非之心。以现代的表述方式来说就是价值判断取向的问题。作为个体陷入这种判断相对化的困境之后,...
摘要: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万物发展要遵循的规律。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
摘要:“物物者非物”语出《庄子》,既是庄子哲学的基本命题,也体现了庄子与老子哲学的差异:第一,在道之别名上,庄子之道的别名是“物物者”,老子之道的别名则是“无”。第二,在人与万...
摘要:在庄子和《庄子》的哲学研究中,人们通常具有对“政治”和“政治哲学”的“前理解”使得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处在被遮蔽的状态。在庄子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维度”之内,超越“政治”的理...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主持人按语]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但在古今文献浩如烟海、研究路径几乎已被前人穷尽的庄学领域,出新却是让每一位涉足其中的学者都会...
摘要:《庄子》外杂篇注重“形全精复”即形神之养的结合为养“命”的内容;追求“以和为量”即以本性的和谐为养“命”的目标;强调以“虚己”“虚静”“忘己”“自得”为养“命”的方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