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庄子与萨特生存观进行了比较,从时间维度来讲,二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思想必然存在差异。庄子主张恬淡无为,萨特则倡导有为创造;庄子赞赏逍遥自适,萨特则突出自由谋划...
中国哲学研究【摘要】关于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学界常以主观境界解之。若此,则逍遥必将无关乎世事、漠然于生生之道,从而无所依托、流于主观冥想或虚无寂灭。欲真正通达庄子所谓的逍遥,不...
摘要:《庄子》一书,出现不少批评礼教的言论,以及违逆丧礼仪式的故事叙述,因此极容易被视为彻底反礼教,并崇尚礼教外的绝对自由之追求。这种平面简化式理解,并不能深入把握《庄子》治疗...
【摘要】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
摘要:“数”的哲学观念,是早期《老子》文本经典化的思想背景之一。刘向、刘歆对于“数”的哲学思考不但具有明显的宇宙论特征,而且具有一定的本体论色彩。在汉代,宇宙论的数理对于古书内...
摘要:钱锺书对中外神秘主义者的思想和言说方式特别关注,常有惊人的洞见,《管锥编·老子王弼注·一六》的一段话就是突出的例子。结合《管锥编》中的其他段落...
摘要:道家是秦汉后建构出来的学派,先秦时期没有“道家”一派,后世建构出来的“道家”遂不能不有较强的异质性。道家分为“黄老”与“老庄”两支,前者重外王,后者重内圣,但内圣与外王亦...
摘要:功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色,而“时间”又是“功夫”的基础性含义,因此从“时间”视角诠释“功夫”能拓展功夫论的研究视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不是线性的纯粹数值序列,而是螺旋演进...
摘要:国内休闲理论很多是近年从国外传来的,但相关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方法是中国古代就有的。道家及其继承者道教的文化与现代意义上的休闲理念最为接近,它们的休闲思想更为丰富、深刻。休闲...
[摘要]在天理观念形成以前,经历了从商代的帝令、帝命到西周的天命,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天道、道等观念的发展过程。战国秦汉时代,道家天理观主张回归自然天性。魏晋时代,道家天理观分化...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老子哲学中作为四大之一、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应当怎样取法于道,即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这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老子创建的理论前提是关于天道和人道...
[摘要]近代以来,西学思想不断被介绍至中国,五四前后学界展开了东西文化的大论战。在庄学界,胡适以进化论解庄有明显的西学化倾向,而钱穆则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试图在中西文化间建立沟通...
摘要:庄子明显地区分了“知”的层次,他所追求的是真知或大知,以把握宇宙整体状态的道为指向。属于最高层次的“知”与“乐”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至人以“明白于天地之德”达到至乐之境,藉...
摘要:《庄子》一书对“气”的概念进行了讨论,这是对《老子》“道是万物本原”理论的重要发展。“气”这一概念并非《庄子》独创,它本身的内涵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复杂的社会思想背...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主持人按语]庄子的言说方式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本期刊发的张朋、陈之斌两位学者的文章即是这一领域的...
摘要:“忘我”是道家开创的一种超越个我的人生哲学思想。道家在体道过程中,把对“道”的追求具体落实到个人人生实践上。通过“忘我”,荡去心灵之固蔽,复返人纯真、素朴自然之本性,回归...
列子本名列御寇,春秋晚期郑国人,是诸子百家中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其著作《列子》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
【摘要】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著作《德道经》,其中包含无为而治、辩证法、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然而世...
《道德经》十二章有一句话:“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什么叫“为腹不为目”?这“腹”和“目”当然指的就是肚子和眼睛,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当你肚子吃饱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吃了。...
摘要:司马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主张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耼(聃)”,后世学者对此多有争讼,然或因文献少征,或因不谙旧制,或因失察史料等疏误,研究者对老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