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道家那样纯粹的归隐,是一种明哲保身,安贫乐道的哲学,他们的追求就在山水田园里,对官场不管不问也没有任何希冀,归隐是世界观。儒家的仕隐观,只是为了入世而出世,归隐是方法...
摘要:郭象的“足性逍遥”奠基在个体自我中心的观念之上,推论出以“自得”“自知”为主的德性论,其实质则是要实现顺应个体天性的生活方式。从理论上来讲,足性逍遥的生活方式,不仅背离了...
[摘要]庄子以“道生万物”为逻辑起点,将“物”定义为由“道”而生的万物,万物之于“道”均为统一的“存在”或曰“有”,故万物等齐,无所谓贵贱。物之贵贱不过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凭借其...
[摘要]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
摘要:《恒先》构建了一个以“恒”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恒”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是人类世界的形而上根据。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恒”经过“或”“气”等阶段的展开,生出了缤纷五彩的...
摘要:对老子“无”观念的研究,除了生成论的角度,更应从规范问题入手。因为老子更多谈论的不是等同于“道”本身的作为宇宙万“有”之根源的生成之“无”,而是关联于“道”之“德”的指导...
[摘要]对庄子幸福思想的研究,不能受《庄子·至乐》的影响,粗略地将其等同于快乐与幸福。幸福是快乐的基源,快乐是幸福的具体体现。庄子重视的“福”即幸福,其贡献不在于...
摘要:海德格尔在全集第75卷《论荷尔德林:古希腊之旅》的《诗人的独特性》(1943年)一文中行将结尾处援引了《老子》第11章全文。这一现象似乎开启了中国学者对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
摘要:庄子思想纷繁复杂,而又以无所依傍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述发挥,令人难以捉摸其真际。然而,根据《天下》篇所概括,庄子思想讲求内圣外王之道,而内圣与外王的关...
[摘要]黄老道家治国论是一个层层推进的理论体系,道论是其形上基础和逻辑起点,依照推天道而明人事的原则,将道家的以道治国原则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相结合,抱道执度,援法入道。人性论是其...
【摘要】庄子“尽年”的思想,要求人们自然地穷尽天赋之寿年,不中道轻生、弃生,明确反对人们自杀。其以为,天地乃人普遍意义上的父母,人皆“受命于天”,基于“命令-使命”的内在伦理规...
【摘要】道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和理论语言都极具特色,殊不同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围绕城邦、正义等主题展开的对话与讨论;这主要是由道家如何理解政治性、如何阐述哲学性决定的。“玄德”概...
摘要:在《庄子·人间世》首章中,颜回自恃“君子”,力图通过救世责任的主动担当,把自身所拥有的道德资本、智识资本及孔门集团的政治资源转化为劝诫的权力,并把劝诫权的合...
摘要:“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
[摘要]“绝学无忧”向属《老子》20章,但明清以来,人们对它的位置开始有了争议,迄今产生过六种不同看法。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划归19章末的做法。但从版本、文法、义理考察,“绝学无...
[摘要]《老子》“恒有欲也”与“有欲者弗居”都是在否定意义上被提及,并非鼓励人们扩张欲望。“无欲”不是为了成其欲,但也不是禁欲,而是“少私寡欲”。老子哲学能接受这样一个“欲望空...
摘要:庄子的“齐物”非仅指涉着以生命为本怀而绽开的精神境界,更蕴涵着以政治为关切的治道推衍。“齐物”的政治性在“齐是非”的旧义与“齐文野”的新义中均有体现。“齐物”既意味着庄子...
摘要: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
摘要:道家和平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以宇宙为视野,以世间万物为对象,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平与秩序。道家和平思想以“尊道”“顺道”为理论基点,以“自然无为”为修...
[摘要]道是中国古人为了认识和规范现实世界而创造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其他文化符号相比,道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道的形而上学特征是为论道者的价值规范服务的。在中国古人看来,人,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