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道德经》论道,常常是通过间接的事物来暗示,以有形来表征无形。该书第十五章乃是要讲如何“保道”,但老子不是一开始就讲抽象的道理,而是从古代修道之士的情状入手来展开。一...
摘要:庄子特具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对审美旨趣、艺术真理和自由创造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庄子》从无的玄思、鬼出神入的自由创造、物化的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涉及了哲学沉思与艺术真...
摘要:《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
·胡适研究·摘要: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胡适建立了新的学术典范。其中,“先秦无六家”论就是胡适提出的一大创见。所谓“先秦无六家”论是指先秦时代并不存在...
摘要:老子在对天文历法规律进行形而上化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了“太一”“道”等思想,以及“灵”“知”“吹”“用”等独特观念。他的弟子关尹子等对此多有所继承与发展。庄子对后者的“太...
摘要:“在宥”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庄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逍遥游”张扬的是个体意识和精神品格,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宥”不同于“逍遥游”,体现了庄子在人...
摘要:《老子道德经章句》与《老子想尔注》,运用章句的形式对《老子》思想进行了宗教性改造,注释时分别采用了重修辞、塑形象的文学策略,使深奥抽象的老学思想变得浅显易懂,有力地推进了...
【伦理与道德】摘要:以往研究庄子之“德”多囿于内篇,同时相对于“气变而有形”而言,“德”所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状态,心或神从何而来?往往没能确切地说明。以文本整体为视域,通过考察“...
摘要:庄子以如椽之笔,对完美传播的图景进行了勾勒,对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心之见”进行了批评与反思,对于语言文字的先天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传播活动提...
荆楚文化研究摘要:“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老子》中不但因其章段归属不妥,造成义理不明,而且因其缺乏承上连词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造成语句难通。“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
摘要:庄子的《齐物论》肯定事物具有天然的差异性,反对世人将自己的是非成见强加于事物,使事物偏离原真并失其“正”。他以形而上的“道”来观照形而下的“物”,以抽象透析具体,以观念透...
摘要: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万物遵循的最高法则。人要达到道的层次,需要去除一己之私和过度之欲,做到节欲、寡欲和无欲。老子思想中的无欲并非是消除欲望,而是个体欲望要符...
摘要:《庄子》寓言人名取材广泛,富有深意,古今注《庄》者皆以自身理解给予其独特诠释。郭象以寄言出意方式,稍显矛盾与无奈;成玄英以儒家考证之法具证人物之来源。及至北宋时期,王雱及...
摘要:情感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主题。一方面,老庄倡导“无情说”,老子讲“圣人不仁”,反对以私情去干涉百姓的生活,而应任自然;庄子提出了“人故无情”,主张人应当超越外物的限制,不以...
【摘要】《老子》也被称为《道德经》和《道德真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文章以《老子》为研究背景,首先探讨了其中的生态哲学依据,其次分析了生态哲学基本要求,最后以《老子...
摘要:《七发》结尾处陈述“要言妙道”的诸方士是一个道家养生大师群体,道家养生论是《七发》之要旨;全文以道家逻辑结撰全篇;其篇章线索取法庄子《逍遥游》。《七发》的道家文化内涵是枚...
摘要:水文化视域下儒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彰显出不同色彩。自然观上,同为以水为源,儒家敬流水以体自然之道,道家观静水以体自然之道;社会观上,同为以水为喻,儒家敬流水以得有为经...
天人之分与庄子对“知”之限阈的反思天人之分与庄子对“知”之限阈的反思刘书刚(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400044)摘要:“天人之分”作为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
摘要:袁宏道与袁中道在“三教圆融”思想的统领下,采用“六经注我”的经典阐释方式,对《庄子》内七篇进行别具慧心的理解与发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思想与惟求自适的性情追求,...
摘要:庄子哲学中“道”和“言”都是十分核心的概念,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庄子明确地认为“道”不可能被言说,言说不可能及道,道一旦与言说发生“被言说”的关系时,“道”就不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