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摘要:庄子的自由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无道的社会追求大道;二是在无常的世界追求常性;三是在不自由的社会追求精神自由。庄子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自由,它超越了现实的困境,超越...
摘要:章太炎《齐物论释》在以佛解庄背后渗透着浓厚的济世之心。他深知佛法虽高,却不能应用于人生社会,释迦毕竟是寂灭涅槃之学,庄学则是“内圣外王”之道。正是带着这种“利用厚生”之心...
老子《道德經》是道家主体學説的源頭,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在歷史上影響巨大。《道德經》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玄同”,形成了一種“玄同混一之道”,以此道化天下,契合了廣為流傳的老子...
庄子“天籁”研究综述庄子“天籁”研究综述范根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天籁”现常用于指自然界最美妙的音响,由此引申为对于音乐、文章、作品最好的赞美之...
一1.引言从本体论视角来看,道—有关系是《道德经》中道家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因此,考察这两个构成道家本体论最根本成分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二者的概念化实现重构基于《道德经》的本体论模...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中有着关于“天下”的丰富多样的看法,而道家的“天下观”尤其值得重视。在庄子思想中,“天下”是万物存在和生长的空间,又可指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甚至可包括天地本...
【比较伦理研究】【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道”与“无为”的关系,以说明老子为其伦理学提出了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讨论王弼的名、谓理论所提供的分析方法是怎样引导我们去阐述老子的...
【摘要】作为黄老道家的代表著作,《鹖冠子》强调“道生法”,在为民、重贤、法自然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具体的政治制度:成鸠之制、九皇之制、大同之制,延续了《道德经》“以百姓心为常心”...
摘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元代理学家一方面要在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下弘扬儒学,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元统治者多教并举、兼容并蓄的政策,“以儒治国,以佛治...
·哲学研究·摘要:庄子哲学中的“技”正中有反,对那些充满无目的性的、自由的艺术精神之“技”表示赞赏,而反对以世俗、功利性为目的的“技”;而海德格尔笔...
摘要:“独”有“独自”“单独”之义,具有描述性、个体性、区分或对照性等三个基本特征。《老子》的“独”观念主要分为道之“独立”与体道者之“我独”两个层面。基于逻辑上对宇宙本原的要...
摘要:庄子哲学是否具有神秘主义的性质,这是西方汉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基于对神秘主义理解的差异,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有很大不同,代表性的看法有:李亦理的在世或入世的神秘主义,...
摘要: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继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出土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在郭店竹简本《老子》中,“道”一词出现25处,贯穿甲、乙、丙三组竹简,是一个核心概念。围绕“道”,简本《...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老子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旧璀璨生辉,其“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等,有着...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大宗师,以其逍遥的处世态度和齐物的智慧著称,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到“齐物”正是因为他有着“同于天地”而容纳万物的内心格局,这种大格局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道...
道家篇(三)《吕氏春秋》里说:“老聃贵柔。”那么,从领导艺术的角度看,老子的“柔”,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柔”在心理上,就是以柔克刚。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罗丹修改塑像时的...
摘要:“道”这一概念在《庄子》中存在着诸多看上去相互矛盾的性质,比较突出的就是“道”的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这样的矛盾给对整个庄子哲学体系的解释,尤其是对“体道”这一概念的解释带...
摘要:《庄子》中的“技”与当代中国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在内涵上高度契合。《庄子》中对“技”的表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放下机心、“以天合天”,“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忘适之适”“道...
摘要:纵观《庄子》内七篇文本,庄子哲学中“身”这个范畴呈现为结构与过程相统一的双层意蕴。“身体”概念的“裂变”使得“形”与“心”成为“身”重要的义界。庄子既要存“形”,使之群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