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篇。在原典的寓言故事中,并没有“东施”之称,而仅称“里之丑人”。“颦”字也是写作“矉”,而且并非仅仅作“蹙额”解,准确的解...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个章节里开篇就提到了这句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与身孰亲”是什么意思?“名”就是名字的名,名誉、名位、名声都是这个名,与身体相比哪...
【哲学研究】摘要: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伊尹的记载,伊尹也成为诸子依托的对象,但其中最推崇伊尹的当属黄老学。通过对《吕氏春秋·先己》、帛书《九主》、清华简《汤处于汤...
内容提要道家哲学概念“自然”与早期希腊思想史料里的重要语词Physis之间的异同耐人寻味:无论先秦道家还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自然的发现”都是“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之一;...
内容提要“自然”是老子之“道”的属性,这是一种后起的说法,其依据很大程度上来自河上公注本的“道性自然”。《老子》不言“性”,“道性自然”得以成立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至少需要三...
内容提要作为道家核心术语的“自然”,虽然内涵复杂,其意项变化却有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事物不被外力强制的“自主”,走向非制作的“天然”,再走向道作为法则秩序的“必然”。由此,我们将...
摘要《老子》第五十九章“莫若啬”一句学者理解有分歧,根本原因在于《老子》形成之初本不分章,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的分章造成了一些文脉割裂的现象。《老子》第五十九章章首的“治人事天...
[摘要]“无用之用”这一概念包含着“无用”与“用”之间的矛盾。“无用”必然对每一个从中显现出来的“用”进行否定,从而保持自身为“无用”及其开放性。因而,作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摘要: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楚简本、帛书本为参照,探究得出“有”和“无”的关系应是并列、相生,“有”不能凌驾于“无”之上,“无”也不能凌驾于“有”之上,二者更不等同于“道”...
摘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尹子的思想在《吕氏春秋》中被概括为“关尹贵清”。在哲学上,关尹子的重本重道与清净无为的主张,虚静自守的内心状态,使他能够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完...
摘要:认识活动是从主体到客体的过程,目的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按照西方哲学的观念,认识活动不应该有价值参与,即,在认识过程中不能把主体的利益、情感、道德、需求掺杂进去,排除价值...
由于老子生活年代久远,其思想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后人的补充和完善,但也导致老子原本的思想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吾辈多将老子之“无为”解为不为或无所事事,更是将老子之“无”与...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足者常乐”。确实,容易知足的人会比较快乐。除了快乐以外,老子在《道德经》里还说“知足者富也”,是说如果我们知道满足,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心灵富裕、富有...
摘要:20世纪对于杨朱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第一,杨朱学派传承关系的研究,以蒙文通、郭沫若为代表,把詹何、子华子、魏牟、陈仲、彭蒙、田骈、慎到以及宋钘、尹文等人列入杨朱学派,...
【文史论苑】摘要《庄子》中论及“寓言”概念的《寓言》与《天下》两篇,疑皆非庄子所作。寓言在《庄子》中的作用,亦非如《寓言》篇中所写般是为使读者更加信服。而是因为庄子认为“言不尽...
摘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的自由观不只是局限于现实生活的自由,他同时强调人本身的主观性,自觉能动性,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纯粹的人应该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或统治自然、...
一“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是说两条陷于陆地干涸困境的鱼,只能互相吐沫苟延残喘,庄子于是感慨道:与其如此,不如在...
摘要: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与力量之外,也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新型疾病,这些都伴随着技术与人伦的对抗。因此,对技术文明的反思迫在眉睫,这就需...
我们都知道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那么老子的智慧是从何而来的呢?《道德经》中到现在也不能说是过时的超前理论知识,又是从哪...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对生死问题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庄子》在生死观中一方面提倡生死一齐与生死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借此以消除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