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的“故者以利为本”这句话曾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道德是否以自然情欲为本以及道德是否需要习伪上,这是孟学的巨大分歧所在,也是后世理学、心学争论的焦点。由...
摘要:打破理性感性两分法的局限,将与善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三个部分,创立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核心特征。这种新理论对何为善这个古老话题有自己的理解:成善必须首先...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摘要: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其中蕴含的很多传统道德规范影响至今。本文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采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其中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出...
摘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诚”和“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伦理形态。这种概念与现代“信用”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异。要实现其价值的现代化,就必须改变其“人情”社会的特殊性...
【摘要】孟子尽心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能够推动当代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孟子尽心思想的学术背景及基本内涵,并论述孟子尽心思想的道德教化理路,其中主要包含道德...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廉”文化精神内涵丰厚,人文价值突出。特别是“廉”文化中的知仁爱、明礼义、守正道、节欲望、克情绪、尚俭朴、怀敬畏、存善念、养正气为新...
【摘要】《论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德法观念。《论语》德法观念的本质意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政以德的德治观点,二是无诉是求的法治观...
[摘要]“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学说,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本文将孟子和荀子二者主张的儒家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他们与孔子思想的继承关系,从...
中国古代的道德实践是对自我修养的理解,这一命题主要是由儒家学者进行讨论的。在“名”和“实”的讨论过程中,孔子、孟子和荀子探索了“名”和“实”的道德实践联系,提出并发展了“仁”“...
【摘要】老子的人生境界为我们在网络生活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启发,他的人法自然、上善若水及正言若反的思想为网络教育及网络道德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网络道...
摘要:道德是儒家的核心概念,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儒家试图以道德教化来拯救礼坏乐崩的社会,为此构建了以修身为本的完整道德教化体系,并提出具体的道德维度与修养方法...
摘要:查尔斯·泰勒认为共同体认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理性之后对自我的认识;二是由人与人关系确定的日常生活;三是社会中共同善形成的道德根源。三方面不可分割,共同体认...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意识的觉醒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人类今天仍未摆脱“资本丛林”所导致的非道德事实羁绊。社会分工的深度发展,使个体在社会角色细化中不断强化...
摘要:财富是幸福的基础,却无法囊括幸福的全部内涵。在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强大刺激和支配下,人们对财富的一味追求,僭越了人的心理、情感、价值等精神生活的自主性,打破了物质生活与...
摘要:究竟何为“生活”,或者说何为“美好生活”,本文主要关注这个历来被看作“常识性”的问题并进行探析。关键词:美好生活理解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摘要:罗德尼·佩弗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领域最活跃的学者之一。2018年...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摘要:在通常的理解中,“伦理”与“道德”“德性”“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不分的;但实际上,伦理与道德是有差异的。在康德...
终身学习摘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中,由于缺乏相对应的社会转型的现实材料作为印证,实际上长期存在着“生吞活剥”——以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理念...
摘要:构建唯物史观的道德理论面临一个理论上的困难。因为唯物史观主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在这种语境中确立社会义务主体将面临无穷倒退的逻辑困境。经过分析,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