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经历了一阳来复,又走上了复兴。韩星教授《四十年来儒学复兴的回顾与展...
摘要:“致良知”,是阳明心学之宗旨与归宿。良知是人的本性,也是天理;“致良知”是对自身良知的认真体认,并把良知体现于事事物物。“致良知”是教人觉醒道德本性,做能以“理”驾驭“欲...
摘要:欲望和理性的相斗相融,使荀子哲学不断演进出身体、实践、超越三个层面。其连续继发的深层动力是欲望,而引导其合理发展的则是理性。在身体层面,荀子肯定人的性情欲无恶而朴。在实践...
【儒佛道与地域文化】[摘要]阳明的“一体”论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主要体现在“心即理”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一体”两个命题中。“一体”论揭示了宇宙为一体,天下犹一家,蕴含了世界具有统...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
内容摘要: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中“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孟子译注》后,从《公孙丑章句上》《离娄章句下》和《尽心章句下》这些章节...
摘要:《道藏》所见宋人陈象古《道德真经解序》、赵实庵《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图序》、章安《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序》、江澄《道德真经疏义序》、陈元卿《道德真经直解纪末》、林东《经解发题》...
财富管理研究总论[摘要]传统儒家通过区分性和命,提出物质性财富和精神性财富两类不同财富。正是对不同财富的追求和财富获取原则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不同人生价值观。儒家强调立足人的道德...
摘要:“节制”是荀子与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涉及文艺和社会治理领域,两者观念有同有异。在节制的逻辑前提下,两者都从规划者视角出发,认为心灵可塑,并肯定文艺的政治功能。在文...
摘要: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是以孟子的心性思想为起点的,牟宗三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诠释,分析了仁义内在的道德自律内涵,对接康德哲学,并由此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儒家形而上学体...
摘要: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统治历程中,儒家思想基本是作为主流的统治思想发挥其作用的。儒家思想主张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被视为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基本治理方式。自从孔子对传统周礼...
摘要: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
内容提要本文以KurtisG.Hagen对荀子的建构论诠释出发,探讨道德建构论与道德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荀子的道德思想不能用建构论来解析。建构论基本上是种反实在论,而儒家...
摘要:在儒学思想中,“命”具有形上超越的道德本体与形下现实限制两重内涵,“性”同样也具有应然的道德主体与实然的自然欲求两重内涵。“性”“命”之间的关系正是以这种复杂内涵为基础。...
·文学研究·摘要:在《论语》里,天命意识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对于孔子天命意识的看法众说纷纭。《论语》中孔子具有比较模糊矛盾的天命意识,并且尚未形成系...
传统与现代摘要:孟子继承了七十子的性情论传统,但他的“情”已经是道德感情而非一般的自然感情,他的“心”也不是《性自命出》中的无定向的自然心灵而转变为本体性的道德本心。道德本心融...
〔摘要〕心学作为儒学系统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来也出现了重重流弊。牟宗三曾大力彰显性体,以性体保障心体客观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作用有限。在儒家生生伦理...
【摘要】学界对荀子的“大清明”观念一直研究不够,但此观念实蕴含着荀子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由认知之心是否可以通于道德和政治?本文通过详细疏解先秦秦汉对“清明”一词的使用,指出该词...
摘要:《论语》一书蕴含着孔子较为丰富的勇敢思想。勇敢作为体现刚性气质的意志与行为,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处于相对于“仁”“义”的从属性地位,是一种工具性道德与非完善性道德。在反...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性善论”影响是巨大的,它决定了后世儒家人性论的基本取向。孟子“性善论”的形成,是对当时已有心性资源的综合提升。在孟子以前,一些学者从情感的角度讨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