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尔凯郭尔在《畏惧与颤栗》中聚焦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孤独体验终将走向信仰。克氏信仰观表面上游离于确定性之外,且建基于个体的主观经验,具有明显的内在化维度,但这种信仰观实则...
【文化哲学】摘要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三个领域进行了批判。第一,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意志只有“外化”,才能成为...
摘要:儒家管理哲学中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以道德为主题,把提升管理者道德作为主要基础,以修齐治平的方式推动道德在组织中的影响,最终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管理哲学中提取其核心理念,...
摘要:朱熹诚信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儒学德性伦理形态。社会价值传统伦理学的继承和弘扬对构建当代诚信有一定的积极价值。文章在考察朱熹诚信思想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朱熹...
【摘要】王阳明认为教育应以道德教化为先务。德性是在情感、行为、理智维度表现出来的整全品质,道德教化则是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理性维度开展的系统工程。道德情感以艺术熏陶来兴发...
摘要:刘元卿是明朝中后期江右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师从于泰州学派的耿定向等阳明后学。为了纠正当时一些儒者耽空蹈寂的不良学风,刘元卿以“生生不容已”的至善本性为前提,将合理的人欲作...
摘要:“体用不二”的系统论说由熊十力开启,牟宗三对其进行了道德本体论的阐释和中西文化交织的解读。熊十力的体用论强调现象与本体两个层面的连接与互动,牟宗三将“体”的内容明确为儒家...
【摘要】阳明后学如同许多儒家思想派别一样,秉持一定的道德信念来从事社会伦理实践,以期落实儒家学者的伦理和家国关怀。在王阳明心学的主导下,阳明后学的道德信念主要体现在对于王阳明个...
【摘要】《庄子》一书中的“兼爱”与“仁义”究竟是何意义?它是墨家和儒家的伦理学概念吗?本文的考察表明,《庄子·天道》中以“兼爱”释“仁义”之论,不适合以我们今日建...
摘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陈献章是一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思想家,被称为明代心学宗师。他十分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养成,尤其是对“诚”“孝”“气节”等重要道德内容的阐释。他提出了独特的...
[摘要]厌恶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体验,其反映出人对于某种事物的反感态度,以及拒斥或远离该事物的愿望。作为人的一种消极情感,厌恶在孔子的言行当中多有流露,其通常以恶人的形式表现出来...
摘要:《中庸》的“诚”首先是天道的本体状态,客观存在的所有实体只要正常的存在、发展,真实无妄,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诚”是一种纯善至诚的天道,而人日常行中庸之道的伦理...
摘要:崇尚财富构成《管子》对待财富的基本态度,但同时,财富的获取又必须要诉诸于合法手段。关于财富分配,《管子》认为贫富悬殊是财富分配当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贫富有度则是一种可取的理...
赵文化研究·荀子专题[教育部名栏]摘要:既有的荀子道德主体研究大多在知性的维度上强调行动者对礼义的认知能力,然而,如果行动者没有对礼义的内在要求,单纯的知性并不足...
名家专稿摘要:程颐心性论承孟子两种“性”之分而来,其“性即理”指“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属实践理性;冯友兰、牟宗三先生解为柏拉图式的“理型”“共相”,泛指人与万物之自然生...
内容提要:客观性问题始终是儒学内部时隐时显的重大义理问题,它在阳明心学中表现得尤其显著。就阳明心学体系而言,“心即理”命题无疑是奠基性和终极性的义理之根据。文章以“心即理”为切...
摘要: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蕴含着一种实然与应然二分的存在论架构,而“成人”的意义就在于主体通过教化从实然状态转化到应然状态。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
摘要:传统认为荀子的人性观就是人性本恶的观点是不完整甚至是片面的,事实上,荀子人性观是以天道自然为起点,以性伪之分为核心,以化性起伪为目标;它既指出了人性的与生俱来属性,也提出...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天命论可被认为是其思考天人关系问题的基点。在孔子之前,天命的概念从殷商时期带有人格神意味的上帝之天转向了西周以后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的命运之天。而在孔子...
摘要: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贯通知与行,规避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两种弊病,这对当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启示意义。在“知行合一”这一话语体系下,根据时代需求,吸取王阳明的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