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化研究·荀子专题[教育部名栏]摘要:既有的荀子道德主体研究大多在知性的维度上强调行动者对礼义的认知能力,然而,如果行动者没有对礼义的内在要求,单纯的知性并不足...
〔摘要〕通过对阳明《大学古本旁释》原序与改序比较,可知改序通过贯穿全序首、中、尾的五处调整,将原序“诚意—至善”之学转向“致知—至善”之学,反映了阳明晚年视致知为工夫主脑的思想...
摘要: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蕴含着一种实然与应然二分的存在论架构,而“成人”的意义就在于主体通过教化从实然状态转化到应然状态。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
[摘要]胡寅是湖湘学派相对被边缘化之重要人物,其代表著作《论语详说》亦早已散佚。与胡宏、张栻贬低胡寅不同,朱子甚为推崇胡寅《论语》之学,屡为之打抱不平。其《论语集注》、《四书或...
摘要: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三纲侧重伦理、政治关系上的价值秩序、价值规范,五常侧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两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它适应同时又服务于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
内容摘要:《孟子》一文曾对“大人”及居其位者所应具备的德性修养作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具有值得探究的丰富内涵。在“大人”这一个概念统摄下,德与位并非截然区分,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摘要]人不独是一种个体性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类存在”。西方哲学中的“类”观念在自然哲学的意义上所标的的是物因其所具有的“共相”而组成的集合,而它在康德与马克思那里发...
[摘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
·思想史研究·摘要:内在超越是现代新儒学面对中西、古今之变提出的关于儒学宗教性、超越性思想的重要概念,它认为天道既是超越的、绝对的存在,同时又内在于...
摘要:“祥瑞”是董仲舒“天人感应”体系中的一个交接点,具有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首先,就自身来看,“祥瑞”的自然性使其与人文性的“图谶”和“符箓”有别,它的强自然可感性使得形象思...
摘要:在荀子思想中,人是具有独特结构的多维度的与万物相通的情理共生的存在。然而,情感欲望和理性并不是天生就能和谐相处,它们经常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中。若要使好义之理性心胜于人的感性...
【内容摘要】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
由于老子生活年代久远,其思想也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后人的补充和完善,但也导致老子原本的思想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吾辈多将老子之“无为”解为不为或无所事事,更是将老子之“无”与...
【摘要】克莱比希将运用心理学方法处理价值理论难题的进路发挥到极致。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确定价值相互关系的心理特点,然后将一种哲学价值理论建立在这种描述性基础之上。为此,克莱比希...
[关键词]哲学通识;哲学概论;哲学教育;通识教育[摘要]中国哲学通识教育包括“内通”“外通”两个方面,百年来哲学概论类课程特别是教材事实上反映了中国哲学通识教育的曲折历史。19...
摘要:涂层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涂层。政治正确是一种典型的价值涂层,对于“文明人”“组织人”来说是心照不宣的理性选择,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政治正确...
摘要:柯亨认为,自我所有权观念是自由至上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平等主义者应该拒斥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反对的原则。然而,柯亨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暗含着对自我...
摘要:MEGA编辑和出版的马克思新文本(以及已出版文本的更为科学可靠的新版本),是激发西方马克思学问题意识的外部因素。西方马克思学自身的学术积累,是西方马克思学发展演变的真正内...
[摘要]人们以往对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理解大多侧重于其开启的物质生产逻辑。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Individuen)...
对伦理学形态问题的自觉反省原初只是发生在现代伦理学的语境之下。然而,这一问题本身具有理论上的普遍性,甚至是任何一种哲学形态的伦理学的逻辑基点。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儒学在现代社会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