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构性与范导性之划分表明:对于理念X,“X存在”并非“X有意义”的必要条件;X之意义是启迪实践,而非断言事实。在自然科学中,整体自然观与目的论都是范导性的理念,它们激励着...
·哲学传统研究·摘要:康德对政治革命的坚决拒斥虽然在康德研究中屡遭诟病,但这一立场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的妥协,而是有其深思熟虑的理由。...
摘要:康德将绝对命令表述为三个公式,其中目的公式是要对待自己和他人,把人总作为目的,而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目的公式能否作为绝对命令的核心表述在伦理学家中引起争论。争论的主要焦点...
摘要: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
摘要:康德在论证他所说的“哥白尼式变革”的过程中,提出了最为关键的一个论证步骤,即先验演绎。在先验演绎论证的逻辑起点处,康德明确地将(本源的)统觉与(先验的)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摘要: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但是安顿儒家价值正是张载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其一,通过气本论实现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体现儒家不弃人伦的立场;其二...
摘要:由于朱子与王阳明对《大学》核心纲领“明明德”的理解不同,对知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对心所具有的能动性重视不同,所以他们选择的文本结构及对“诚意”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应...
[摘要]对于朱子哲学中的天理概念,既往的研究已经做了非常深入、全面的考察。但天理概念的哲学内涵,仍有晦暗不明之处。本文从“所以”、“当然”和“必然”等概念入手,通过细致的文本解...
摘要:“道”这一概念在《庄子》中存在着诸多看上去相互矛盾的性质,比较突出的就是“道”的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这样的矛盾给对整个庄子哲学体系的解释,尤其是对“体道”这一概念的解释带...
摘要:庄子特具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对审美旨趣、艺术真理和自由创造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庄子》从无的玄思、鬼出神入的自由创造、物化的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涉及了哲学沉思与艺术真...
[摘要]哲学自觉的确立与坚守,不仅构成了《哲学通论》的问题意识,而且也构成了《哲学通论》的鲜明特色。在反思与改革教科书哲学的阶段,哲学自觉的表达形式是“追问哲学本身”。在后教科...
摘要:张载的气本论思想以气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一切存在皆是气。然其代表作《正蒙》中“气”概念的意涵又极其丰富,不细加区分造成误读的情况并不鲜见。张载的“气”概念即有作为总全概念...
摘要:荀子的礼义之道内涵广泛,就其对于个人修身而言,则旨在为个人确立秩序化的行动准则。这套准则首先奠基在人群之中,群体的先在性是礼义之道实行的前提,修身就意味着在群体当中为自身...
【摘要】道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和理论语言都极具特色,殊不同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围绕城邦、正义等主题展开的对话与讨论;这主要是由道家如何理解政治性、如何阐述哲学性决定的。“玄德”概...
学术动态诸子学研究近年来成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多元,成果丰硕,但学界主要着墨于先秦诸子间的争鸣,而对其间共识的研究则略显单薄。鉴于此,由华北电力大...
[摘要]黄老政治哲学特征鲜明:既有别于老子无为政治哲学,也不同于庄子致力于浑沌与秩序之间的思考张力,更迥异于孔孟以来儒家德政理想。从政治理念上看,黄老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聚焦于“...
摘要:丧礼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部分。儒家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围绕“三年之丧”的讨论,实质上已经超出了制度范围,涉及天道、人情及社会伦理价值建构的问题。从丧制中看儒家对于天道、人...
□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庄提倡“复归于朴”的救赎之路。“朴”在最高层次上作为“道”的存在形态,是对“道”体...
内容提要道家哲学概念“自然”与早期希腊思想史料里的重要语词Physis之间的异同耐人寻味:无论先秦道家还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自然的发现”都是“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之一;...
摘要:正义是社会的首要美德,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正义。正义就是适度,不正义就是不适度。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他将人的类本质看作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意识的觉醒是实现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