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反思中国哲学史百年历程的今天,作为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张岱年的“以问题为中心研究法”值得深入探讨。这一方法离不开对“哲学”“中国哲学”“问题”等范畴作出辨析,采取...
摘要:贺麟与唐君毅都是四川人,他们的新儒学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从1938年的神交,到1945年在重庆中央大学任教,面对面交流,结下了友谊。因此,比较他们哲学思想是很有意义的。这...
“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栏目特约主持人按语: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张岱年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错综互动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张岱年先...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进行提纲挈领地回顾与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
[摘要]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主要包括科技战略观、科技制度观、科技民生观、科技产业观和科技人才观五个方面。安徽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如主体单一、成...
【哲学研究】摘要:冯友兰所谓的子学乃是指先秦汉初诸子之学。子学的建构“以我为主”、无所“依傍”,是“创构”。冯友兰所谓的经学指的是从汉代到清代整个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的哲学。经学的...
·学术批评·[摘要]在儒学复兴的众多思想流派中,康有为思想在近年逐渐被一些学者所尊奉和宣扬,并在当下语境中形成“大陆新儒家”学术热点。以“新康有为主...
再解读摘要:中国现代学术文化起源于《新青年》,在胡适所倡导的“整理国故”运动中蔚为大观。胡适是现代学院派学术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疑古证古,评古论今;实证主义,科学至上;反体系建...
·学术批评·[摘要]“康党”以“大陆新儒家”为名义而自居。以“新康有为主义”的“政治儒学”及“儒教”面目集体亮相,反对近代及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
哲学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两创”专题·[摘要]冯契将孔子的哲学概括为“仁智统一的新学说”,“仁”与“知”的统一,既是认识...
摘要:“积淀说”最早是李泽厚在美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将思想重点转向中国哲学后,又用来说明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三十多年来坚持以伦理心境解读性善论,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泽厚的影响。与“积淀...
哲学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两创”专题·[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民族危亡和中西文化碰撞的时期,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呼...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有思考。①如陈寅恪所谓同情之理解的方法(参见陈寅恪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作《审查报告一》,载冯友兰《中国...
[摘要]《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
[摘要]学术政治,是指学者为扩张自己学说和思想的影响力,为树立自身学术思想的权威地位、典范地位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有自觉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学术政治的操盘手,“学...
摘要:1918年,梁济为保存“国性”而投水自杀。“国性”是梁启超在1912年提出的概念。梁济虽始终无缘与梁启超谋面,但在清末民初深受梁启超思想的影响。数年之后,梁启超得缘读梁济...
·哲学研究·摘要:中国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批判西方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但仍然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构建新的中国哲学。鉴于西方语言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深层关联,...
内容提要熊十力以体用问题为纲展开中西哲学比较,其比较贯穿了“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基于比较,熊十力彻底地批判张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及其思想影响,并以“体用不二”作为会通中西...
摘要:20世纪50-80年代,高清海主持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改革转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由此得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则开启了整个哲学观念变革的大...
摘要: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当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都无法正确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之路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锁定在文化创新上。从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