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书引进了西方哲学“范式”理论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并有效地、客观地将二者相结合,形成了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等五大认...
摘要:“体用不二”的系统论说由熊十力开启,牟宗三对其进行了道德本体论的阐释和中西文化交织的解读。熊十力的体用论强调现象与本体两个层面的连接与互动,牟宗三将“体”的内容明确为儒家...
摘要:1920年代初,作为新文化启蒙思想谱系的一支,张君劢的启蒙思想以柏格森、奥伊肯的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并使之与其民主社会主义理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张君劢的启蒙思想呈现出四个...
编者按:李宏惠(1886-1957),原名李容恢,字常定,原籍江西临川,生于广西桂林。1905年在广西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后曾带兵讨袁,北伐以后脱离军...
摘要:陈来先生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化观变迁和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重建传统价值。一方面他参与有关传统文化的讨论,坚持文化多元主义,同情“文化保守主义”,对现代重要哲学家如梁漱...
摘要:《庄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本文作者就科学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波普尔与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学说进行比较。...
摘要: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方法论在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通过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哲学进行解释,并将中国哲学生命体证的方法同西方的逻辑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
[摘要]《量论》从认识论角度解决本心如何证得实相,自然科学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其未成是一大缺憾,但也给后世新儒家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和不同的解决方案。《量论》之未作,既有熊氏自...
名家专稿摘要:程颐心性论承孟子两种“性”之分而来,其“性即理”指“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属实践理性;冯友兰、牟宗三先生解为柏拉图式的“理型”“共相”,泛指人与万物之自然生...
●历史学摘要:贺麟“新心学”认识论的“自然的知行合一观”,是从知行的概念、“合一”的意义、知行的关系、知行的难易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展开的,包括四个基本命题(或结论)——“知行...
百余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一直面临着如何通过调适、转型而获得新生的问题,重新认识、理解与评价中国传统哲学正是学者们为解决此问题而做的努力。哲学是反思的学问,我们必须追问:百余年来重...
摘要:方东美在论述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时,认为儒、释、道三派会通之处便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他另辟视角,由三家均肯定“人性可使之完美性”出发,提出了“人格超升论”,并且认为,儒、...
·哲学传统研究·摘要:冯友兰赞成逻辑经验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摈弃,但不赞成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摈弃。为此,他提出一种逻辑分析的和不着实际的形而上学,主要...
·时代精神的哲学表征——哲学观念变革进程中的《哲学通论》(学术主持人:白刚)·[摘要]作为“应运而生”的“专著性教材”的《哲学通论》的出版,是当代中...
近现代史研究摘要:被誉为“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1883—1967)青年时受到“倡西学”思潮的影响,曾一度倾向于民主革命。然而,自1904年末,不仅他的治学兴趣回归旧学,对民...
·胡适研究·摘要: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胡适建立了新的学术典范。其中,“先秦无六家”论就是胡适提出的一大创见。所谓“先秦无六家”论是指先秦时代并不存在...
摘要:在中、西哲学比较中,方东美致力于阐发古代哲学形上学思想,揭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生命观念、机体观念、价值观念。他始终突出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范导作用。通过凝练儒家形上学的两...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既是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中国哲学快速发展的40年。40年中,中国哲学渐渐回归到其应有的学术性,在不断提升哲学品质和与世界哲学研究接轨的同时,积极回应并...
[摘要]哲学自觉的确立与坚守,不仅构成了《哲学通论》的问题意识,而且也构成了《哲学通论》的鲜明特色。在反思与改革教科书哲学的阶段,哲学自觉的表达形式是“追问哲学本身”。在后教科...
[摘要]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对“哲学的知识论”的批判路径,厘清了“哲学世界观”与“科学图景”之间的差异;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刻度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