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穀梁传》以道义解《春秋》,以正立论,即以"正"和"非正"作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与评价标准。《穀梁传...
论文摘要"礼尚往来"一直是古代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先秦时期,在国与国的聘礼交往中,宾国要向主国赠送礼品,主国也须向来聘者回赠等价的"贿"...
摘要:在天论方面,孟子所言之“天”为义理之天,具有较浓的形上色彩;而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更接近自然主义。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行善天性被后天因素压制而...
摘要:当今社会道德问题的表现之一便是诚信的缺失,并进一步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以儒家义利观为视阈来审视当今的信任问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发。首先,“信”即为“义”,体现为两个层面...
摘要:“心性论”的话题时论而长新,本文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解析,一方面以“性恶论”为源点,将其投入当时的文化生态背景,从“性”与“伪”的关系架构揭示“性恶”并非荀子价值理论的依归...
摘要:公平是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公平思想的提出更多地是为了维护社会的伦理秩序,使整个社会价值系统运行有序,严防失序和僭越现象的发生。荀子所言的“正”在价值观上指的是正直...
摘要:荀子的礼义之道内涵广泛,就其对于个人修身而言,则旨在为个人确立秩序化的行动准则。这套准则首先奠基在人群之中,群体的先在性是礼义之道实行的前提,修身就意味着在群体当中为自身...
【张载与关学】[摘要]荀子和张载都重视“礼”,他们所讲的“礼”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从“天人二分”的思路和对现实人性的关注出发,荀子认为礼出于“伪”,是圣人的制作,是对...
[摘要]作为儒家的“歧出”,荀子及荀学饱受后儒诟病。荀子站在辩者与立法者的立场上,对儒学进行反思并加以重新构建,目的是使儒学从迂阔而无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与先验论、唯理论的思孟...
摘要:关于正义研究的诸理论基本可归约为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两种正义理论。荀子提出“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主张在生存资源分配上取长补短,在政治权力资源分配上机会...
摘要: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坚持“性恶”论,代表了儒家的两种理论倾向。孟、荀的理论起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克服人的动物性问题的关注以及为“君子”找到一个根源的努力却是一致的...
摘要:对先秦诸子百家伦理思想的探讨,必然绕不开义利之辨的话题。依据传统的视角,老子的义利观可以理解为重义轻利。依据单独的视角,老子的义利观可以理解为重民利,薄私利,贬礼义。依据...
摘要: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
摘要:在荀子思想中,“天”代表实存之自然和人天生的自然存在的方面,而“人”蕴含着实体之人对自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赋予价值意义的人为因素。天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从万物发生...
摘要:在儒家政治哲学中,民本与尊君之间究竟关系如何?本文以荀子“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命题为切入点,循其内在逻辑脉络对荀子君民关系思想逐层展开解析,揭示出二者关系的不同层面意涵及...
【摘要】荀子的“和合”就是指人人共同协作,从而能得生时和居、死时合聚之欢。首先,从“合”上讲,“和合”主要是指与父母亲人在生时的聚合,并且这一聚合在其死后也能继续延续下去,即通...
内容提要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
摘要:礼义廉耻被看作“国之四维”,是《管子·牧民》篇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国之四维”的治国思想,在后世受到史学家与统治者的重视和重新解读。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现...
[摘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
内容提要荀子的君子之学,既指君子的道德修养,也指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一套学问。荀子认为,君子是扭转人性自然恶化趋势的关键因素,君子是学习修养和接受教育的结果,其本质特征是守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