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明贵:李贽《论语评》的诠释特色论文

    唐明贵:李贽《论语评》的诠释特色论文

    摘要:李贽学承泰州学派,受其影响,在《论语》诠释中,他极具创新之能事,一方面,极力将孔子世俗化、平民化,重塑孔子形象;另一方面,运用了“评点”的新诠解方式,将儒家经典解释平民化...
  • 焦 国 成:孔子“一贯之道”定论析疑*论文

    焦 国 成:孔子“一贯之道”定论析疑*论文

    【哲学研究】摘要:《论语·里仁》所载曾子之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孔子“一贯之道”的定论。但是,这个未经孔子审定的定论是很可怀疑的。它涉及孔...
  • 杨朝明:『子绝四』的圣人境界论文

    杨朝明:『子绝四』的圣人境界论文

    读《论语》,到第九篇《子罕》时,一般都会感觉到哲学意味更浓,表达的意义更深邃。第四章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表达孔子的人生境界,以往我们多理解为夫子绝“意、...
  • 蔡鑫泉:《论语·子罕》章另解论文

    蔡鑫泉:《论语·子罕》章另解论文

    [摘要]《论语》并列事项陈述的习惯,同一种语句词语组合的协同性等方面,对《子罕》章三种解释的局限性分别作了说明。并作了另解。根据文本分析,两个“与”的前一个为连词,表示“利”和...
  • ZhouJihuan:TheQuzhou-BasedYangmingCommunityandItsCharacteristics❋论文

    ZhouJihuan:TheQuzhou-BasedYangmingCommunityandItsCharacteristics❋论文

    TheYangmingschoolofNeo-ConfucianismroseandgrewincreasinglyprominentintheMingdynasty(1368...
  • 李玉良:从《孔子与论语新论》看儒学翻译与海外英语儒学研究的理路论文

    李玉良:从《孔子与论语新论》看儒学翻译与海外英语儒学研究的理路论文

    Abstract:ConfuciantranslationandoverseasConfucianstudieshavealwaysbeeninseparablefromeac...
  • 张春梅:庄子之贫富观刍议论文

    张春梅:庄子之贫富观刍议论文

    摘要:庄子在安贫乐道中度过一生。他认为“贫”仅仅与经济、物质相关,“富”则是包容、宽容,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境界。他选择精神上的“富”和物质上的“贫”,在庄子的...
  • 张中宇:《论语》撰编新论论文

    张中宇:《论语》撰编新论论文

    摘要:泗水河畔庐墓三年为纂辑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第一个“机会之窗”,其最大成就是整理和汇集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记录,使后期的进一步纂辑成为可能,诸子百家仅儒家辑成《论语》可为证。《论...
  • 王丽云:《论语》中的“颜回”形象论文

    王丽云:《论语》中的“颜回”形象论文

    摘要:试图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颜回”形象,阐述颜回“德行第一”的内在价值,进而探究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重新认识、深刻理解这位古代圣贤并重塑自身价值观提供帮...
  • 洪迪:《庄子》中的孔子论文

    洪迪:《庄子》中的孔子论文

    摘要:《庄子》中记述孔子言行二万余字,是精深认识孔子全人的富矿。而古今学界多以其门户之见,尤其是对“寓言”一词的误解,一向予以轻忽。兹就庄子学术渊源系老子与孔子的双兼祧,尤其是...
  • 石超:继殷与从周:威仪修养视域下的孔子身世与心路论文

    石超:继殷与从周:威仪修养视域下的孔子身世与心路论文

    摘要: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
  • 解志熙:“人不知而不愠”摭谈论文

    解志熙:“人不知而不愠”摭谈论文

    少年时读《论语》,开首便是“学而”篇。其首章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我这个小小乡村少年的体会,前两句并不难懂——...
  • 邹建锋:湖州地区阳明后学弟子考论文

    邹建锋:湖州地区阳明后学弟子考论文

    摘要:湖州地区,目前考探到的阳明夫子亲传弟子总计有3位,除陆澄\顾应祥2人外,尚有高冕1位被梨洲遗漏的阳明的亲炙弟子。湖州地区,目前考探到的阳明夫子再传弟子总计有11人,有唐枢...
  • 丁纪:《四书》“学习”之义浅说论文

    丁纪:《四书》“学习”之义浅说论文

    摘要:本文用《尚书》与《四书》互解,以为《四书》凡曰“学而时习之”、“博学于文”、“博学之”等,皆专取“学于古训”之义;至于学与习之关系,比照教之与学、学之与思,可谓有“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