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亮:托茂再考论文]()
摘要:托茂人处在蒙与回的历史之间,曾被视为汉回、缠回之外的蒙藏回,其族源是蒙古还是回回,渊源于河西还是河套,“托茂”一词是汉语还是藏语,先有“托茂”还是“托茂公旗”?本文综合文...
![李子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路径转向论文]()
摘要:民族地区贫困具有致贫原因复杂、精神贫困和技能贫困等特点,是高校教育扶贫的逻辑起点。由于对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使得高校教育扶贫陷入了“粗放式”扶贫的实践困境,教育...
![邵青:民族乡村振兴中特色村寨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优化——以浙西南畲族民族村为例论文]()
摘要: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借助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探索一条契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模式,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则是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浙西南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源自浙江“...
![樊莹:文本、权力与话语--《民国化平县志》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化平县志》的历史人类学的话语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方志不仅是传统历史学的“文类”,更是一种权力生产的文本话语,这种话语是国家、地方与民间话语之三种权力层级...
![陈琼:圣俗融合的实践与民间信仰空间扩展——一个闽南渔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论文]()
摘要: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是民间信仰的特点,二者的相互作用与民间信仰的变迁存在关联。通过对一个闽南渔村妈祖宫的田野调查,认为信仰空间中神圣与世俗性的互促共进与融合构成信仰空间扩展...
![盘应福:惯习、礼法与秩序:近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关系清白”研究——基于对“三类‘清白’文书”的考察论文]()
摘要:通过对目前锦屏、天柱文书所搜藏的少量“清白”文书进行观察发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处纠、“避争”与纠错类。三种类型的“清白”文书在近世社会经济生活不同领域中的表达实践,主...
![高永久:边疆研究的传承:历史溯源与现实思考——以陶云逵先生边疆研究为例论文]()
摘要:陶云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类学家和西南边疆实地研究的先行者,在担任西南联大时期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室主任期间,他更是引领实现了南开大学边疆研究学科的拓荒。本文...
![杨文炯: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与认同研究——以中亚的“东干”(dunggan)为个案论文]()
摘要:“海外华人”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本土学术研究视阈的重要转向。“东干”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术界近年来聚焦的重点之一。本...
![柔金措毛: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记忆视阈下的藏族祝赞词研究论文]()
摘要:藏族祝赞词作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语言符号,是藏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建构场域,多在婚礼、祭祀等仪式中进行吟诵。文章通过探讨藏族祝赞词中的历史记忆,揭示出藏族民众在特定的仪式...
![崔思朋: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驱动因素的考察及反思论文]()
摘要:历史学中农牧交错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领域概念的转用,但农牧交错带却精当的反映出历史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出两类不同性质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在地域空...
![王蓓:试析民国报刊文章中的“西藏女权”话语论文]()
摘要:本文追溯民国报刊文章中“西藏女权”话语模式的建构过程,通过分析其话语内涵及言说方式,管窥时人对女权的认识,并观察观念的跨文化理解和表述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现象。民国报刊文章中...
![王希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论文]()
主持人语:“海外华人”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本土学术研究视阈的重要转向。作为海外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干”人同样是学术界聚焦的重点之一,本...
![张科:生存理性与族群认同——基于中亚东干人族群认同历史过程的个案观察论文]()
摘要:中亚东干人是在域外定居民族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群体。自清朝同治年间迁移至中亚以来,虽然经过了与当地民族一百多年的杂居和相处,但东干人仍然在语言、习俗与生产方式等方面...
![马海龙:中亚华人、互惠实践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为例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个案,探讨中亚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实践,发现“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基础,总结“一带一路...
![杨正军:城市外来穆斯林关系网络的类型、结构与形成机制——以厦门“西北拉面馆”为中心的人类学考察论文]()
摘要:以在厦门经营拉面馆的回族、撒拉族个体工商户为重点考察对象,探讨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关系网络的类型、结构与形成机制,认为城市外来穆斯林的关系网络虽然在功能与作用途径上具有城市外...
![石峰:祭品的“经权”逻辑——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论文]()
摘要:文章以本土儒家“经权”思想对黔中鲍屯祭祖仪式中作为祭品的猪和“素碗”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当代汉人社会研究中经学解释的争论,其实是“小经学”与“权”之间的争论,而从“大经学”...
![孙嫱:网络社会的认同重构:理解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群聚现象的一种路径论文]()
摘要:边疆少数民族流入内地城市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通常以群体性方式嵌入城市产业链,并逐渐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内部联络与群体建构,而不再单纯以实体聚居...
![何明: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与慈悲实践的多样性——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田野考察论文]()
摘要:与前现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呈现出更为多元且更为复杂的特征,人类实践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宗教实践亦是如此。宗教的现代性之路是一条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和外延之路。当今缅甸正处于社会...
![董玫:新中国初期藏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以1950年代藏族民歌为中心的考察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建构,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内忧外患条件下“独立富强”之追求。但中华民族由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转变的“共享”观念,并不因其出现而被广大民众,特别是少数民...
![张亚辉:原逻辑与物的能动性——以《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为例的讨论论文]()
摘要:埃文思-普里查德以赞德人的田野材料详细诠释了列维-布留尔的原逻辑思想,并以此提出了解释人类学最为重要的学术使命之一即在完全不同的逻辑思维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不同社会与文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