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德性修养和人的存在完成的角度去理解和成就人的生命智慧,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进路,德性修养论构成了儒学的一项核心内容。二程作为理学之开创与奠基者,在德性修养方面提出了系统的...
内容提要细绎南宋及元明清学人对吕祖谦学术地位的叙述,可以发现其呈现出“升—降—升”演变的趋势。而造成此现象的内在理路则是学统与道统这两大学术理路的角逐。吕祖谦得“中原文献之传”...
[关键词]朱熹;经学;审美阐释;中国阐释学朱熹的经学阐释在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四书”学和“六经”学都可谓体系完备而精深,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学阐释体系。对于朱子经学阐释的特...
摘要:《中庸》中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观点认为朱陆鹅湖之会中各执一端:朱之“支离”与陆之“简易”;朱之“道问学”与陆之“尊德性”。该文认为就二者各自思想总体进路而言,...
摘要:“孔颜之乐”的典故来自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之乐和其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乐。到了宋明理学盛行时期,儒家学者们对“孔颜之乐”这...
摘要:朱熹知识论的建构,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学术文化背景下,应对时代问题而作出的思考与探索。其目标在于将世人从佛老虚幻的边缘拉回现实世界,同时促进儒学发展、实现儒学知识论的正常发展...
2019年跨年那晚,剧组所在的地方零下15℃,李沁穿着薄薄的纱裙,只有在休息时才能暂时披上羽绒服,“虽然天冷,我还是对演戏充满了热情。”李沁总和自己的团队说要坚持,因为她相信所...
摘要: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了解是建立在二程的基础上,这是他理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但由于受到科学认知方法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其格物致知的思想具有两面性,并对当代社会及人...
【传统文化】摘要本体论是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对于二程理学本体论的理解,是研究二程理学的基础。二程理学虽然都秉持理一元论的本体论,但对于理和气的理解有所区别。程颢从对理求诸内出发...
[摘要]“心通”作为宋代经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学者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入及与圣贤性情的沟通。王安石新学以其不能“心通”而多受杨时等理学家的批评。王安石《诗》学基于“同风俗、一道德”的...
[摘要]宋明理学是秦汉以来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逐渐成为官方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但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自身出现危机,为了应对佛教和道教的挑...
摘要:近60年以来,学术界对范仲淹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多,出版研究著作30多部,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0多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范仲淹的民本理念、忧患意识,政治改革(庆历新政),...
[摘要]胡安国以天理统摄《春秋》大义,将之作为经学义理的最高本体,天理以“理一分殊”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其在经学诠释上,有着“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天理通过圣人书法落实于具体...
摘要:周敦颐学理地位的提升,离不开朱熹的大力弘扬。然观其理论本身,贯通天道性命,重新体认心性义理之精微,实无愧于“道学宗主”的殊荣。故近代以降的宋明哲学研究,鲜不自濂溪始也。而...
摘要:朱熹对《大学》的重视在于《大学》所展现的学以成圣贤的总“规模”与“纲领”,他虽对“正心”章着墨较少,但也完整展现了他的心性论基础和由心性论产生的工夫论。“正心”工夫在朱熹...
内容提要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
摘要:陆九渊的思想多有对孟子的继承,其中尤为关键则在于对孟子“大体”思想的继承,在陆九渊看来,大体即是本心、天理、至善、仁。并且他将义利之辨作为“大体”在人上的体现,同时他将同...
中国正向世界展示大国魅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脉相承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理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便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也...
摘要:李滉继承了传统的“道为根本”、“文从道出”的基本文道观,并在其理学思想的观照下,通过对“文”“道”及其关系的阐释,体现了他对“文”“道”在“文以载道”文论观中的地位与相互...